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演變
2012/1/19 21:55:42
圖1青花龍紋直口罐
圖2青花云龍紋荷葉形蓋罐
圖3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鈷呈色的傳統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晚期。明清時期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要品種。隨著民間文物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幽亮雅潔的古代青花瓷器日益成為收藏家們追逐的寵兒。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新仿青花瓷器大量出現。因此,青花瓷器真偽鑒別知識的普及顯得尤為重要。
鑒別青花瓷器應從胎、釉、造型、紋飾、繪畫風格、青料的呈色、工藝以及書寫款識等幾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們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當您掌握了鑒別青花瓷器的方法,便能從收藏中獲得極大的樂趣。
青花瓷器從明代洪武時起,便有官窯和民窯之分。官窯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御用瓷器,民窯則是為廣大民眾生產制作的日用和陳設瓷器。
官窯青花瓷器由于不計工本,刻意求精,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從明成化(1466—1488年)起御窯廠就開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如成化仿宣德青花瓷器。民窯仿古更是層出不窮,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鎮仍在燒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為一個收藏者,當然不會愿意出高價去買“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偽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夠以假亂真,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偽能力,提高讀者鑒賞和辨偽能力。本文將從胎、釉、造型、紋飾、青料、款識等方面闡述鑒定青花瓷器的方法。
胎,或稱胎骨。瓷坯經高溫燒結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和少量的鉀、鈉、鈣、鎂、鐵等元素。潔白的瓷胎是燒制上等青花瓷器的基礎,一般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300度以上的高溫下燒成。釉,是附著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質覆蓋層。釉有著與玻璃相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瓷胎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釉的主要成分與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鉀、鈉、鈣、鎂等助熔劑的含量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溫下熔融,填補了瓷胎表面的孔隙,顯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給瓷器穿上一件整潔、美麗的外衣。由于各個時期用于燒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異,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藝也不相同,所以通過對胎、釉和制作工藝的觀察分析,有助于辨別青花瓷器的時代和真偽。我們觀察、分析青花瓷器的胎、釉特征,受條件的限制,一般僅能通過低倍放大鏡,用肉眼來觀察它們的質地、顏色、厚薄、輕重,釉面是否平整、均勻,氣泡的多寡,以及修胎,挖足的精粗,接痕的粗細等等。
青花瓷器的造型風格是一個時代人們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的具體表現之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造型藝術特點,因此通過對青花瓷器常見器型的研究,也是我們鑒賞和辨別青花瓷器時代特征的重要依據之一。
唐代青花瓷器胎質比較粗松、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于胎料的漂洗、篩選比較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又稱“護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唐代青花瓷的器型有碗、盤、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盤最多。碗類以足形分為玉璧形寬圈足和玉環形窄圈足兩種形式: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種類型:(一)敞口、深腹碗;(二)敞口、淺腹碗;(三)折沿,淺腹碗;(四)花口、折沿、淺腹碗等。
宋代青花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宋代青花瓷器的器型仍以碗為主,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直口圓唇,腹壁微弧;(二)敞口外卷唇,唇面向外斜出,腹壁微弧;(三)直口平唇,腹壁上部近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