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難辨的元青花
2012/10/27 21:23:48
近日,“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于上海博物館舉辦,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近90件元青花精品。原本,這只是藝術愛好者的狂歡,不想這些天申城尋常百姓皆迫不及待齊赴盛宴。自2005年7月,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于倫敦佳士得(微博)拍賣會上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chuàng)出當時中國藝術品拍賣最高價,元青花這一稀世瓷器品種便由寂靜的學界進入喧鬧的大眾視野。如今獲得官方認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超過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館里,每一件都堪稱國寶級文物。與此同時,民間卻隔三差五冒出數(shù)量可觀的元青花,甚至用板車拖著賣。一時間,元青花在盡享尊榮的同時,其實也尷尬非常。
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卻正是始燒于公元14世紀的元代景德鎮(zhèn)。這是一種高溫釉下彩瓷器,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晾干的陶瓷坯體上繪制各種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像是白地之上泛著青花,顏色鮮艷,圖繪明凈、素雅,大有傳統(tǒng)水墨畫的風味。此后各朝,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產(chǎn)量極高,甚至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過650年的歷史,可惜,系統(tǒng)認識和研究元青花的歷史不過60年,幾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沒有紀年身份,存世的相關文獻資料也極其稀少。這不僅給后人留下無限的遐想,也留下難解的謎題。
進入認知視野,從“至正十一年”銘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開始
據(jù)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透露,歷史上沒有關于元青花的記載,世人對元青花瓷器的認識,始于珀希瓦爾·大維德爵士收藏的一對有“至正十一年”(1351)銘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上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約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據(jù)這對紀年瓶,結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和伊朗阿德比爾寺藏品,從傳世器物中辨識出一批與“至正十一年”銘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紋飾類似的青花瓷器,將它們命名為“至正型”青花。日后這對青花瓶成為衡量許多相同類型瓷器的一桿標尺,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問題,用這對瓷瓶上的紀年文字以斷代,減少了許多費力的說理和繁瑣的考證。元青花研究的基礎就此奠定。據(jù)波普博士推測,“至正型”青花的生產(chǎn)時間應該在14世紀中期,即中國元代晚期。這類青花有著一些共通的特征:“大而厚重,造型豐滿、制作工藝純熟。底部無釉,釉漿潔白但顆粒較粗,比起那些15世紀早期的器物釉漿淘洗不夠充分。胎泥揉練不夠重視,使得胎體中存在細小氣泡”;“大多數(shù)器物露胎處有火石紅”;“碗盤的圈足邊堅致整齊。大盤底部和圈足內(nèi)壁之間有明顯的切削的大小不一的斜度,偶爾會呈現(xiàn)弧度”;“圈足內(nèi)心凹陷較淺,比起晚期器物,圈足變相對總直徑顯得較厚”……
元青花異常珍貴與數(shù)量稀少不無關系。如今已知的“正牌”元青花不超過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館里,歐美等國外收藏機構約有200件,國內(nèi)出土的僅有120件左右,每一件都堪稱國寶級文物。稀少,一是因其生產(chǎn)年代久遠,二是因其跋山涉水的“遠行”經(jīng)歷。元青花不僅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元朝時,橫跨歐亞兩大洲的蒙古汗國幅員廣闊,同阿拉伯國家的商業(yè)交往極為密切。西亞人帶來了比國產(chǎn)鈷土雜質(zhì)更少的一種特殊鈷料,景德鎮(zhèn)的工匠們以這種進口青料做呈色劑,加上本地的優(yōu)質(zhì)瓷土,方能燒造出兼具晶瑩透亮的瓷胎釉面與精美瑰麗的藍色花紋的元青花。這樣的青花當時是一種主要為對外貿(mào)易而生產(chǎn)的外銷商品,供應阿拉伯世界國家。很多元青花的圖案、畫法都是根據(jù)對方的需求而定向生產(chǎn)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