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定領域的人證與物證
2013/5/10 13:34:51
圖1 通過傳統方法鑒定器物
圖2 利用儀器鑒定器物
圖3 微觀圖片1
圖4 微觀圖片2
圖5 微觀圖片3
圖6 微觀圖片4
圖7 微觀圖片5
圖8 微觀圖片6
在古陶瓷鑒定領域所稱的“人證”鑒定其實就是指的是傳統的經驗鑒定,是指鑒定者在長期的鑒定實踐中,依據個人所積累的經驗,通過眼看、手摸、耳聽、鼻聞等感覺器官,對器物進行鑒別。也就是俗稱的“眼學”,又叫“目鑒”。
傳統經驗鑒定作為一門科學,通過采用排比類推、標型學、考證學等方法,找出被鑒器物在器形、釉色、紋飾、款識等方面,與“標準器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推論出被鑒器物的真贗。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快捷、方便,能夠對古陶瓷的社會屬性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從而推定出被鑒器物的生產時代、窯口及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其作用是不可偏廢的,也是任何先進的科學儀器所無法替代的。
但由于鑒定者天生存在的局限性,后天的差異性,傳統經驗鑒定也必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對古陶瓷的真偽難以做出準確的認知與判斷;又由于古陶瓷生產跨越的時間長、地域廣、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儲存環境十分復雜,任何鑒定者的知識都無法周延全部客體;還因為鑒定者個體之間的經歷、閱歷、智力等存在著差異,對所有被鑒器物不可能做到準確無誤地判定,難以對同一器物的認知達成共識,形成統一的標準。甚至有的時候發生同一件器物在不同的時間由同一個鑒定者鑒定卻得出不同結論的讓人無所適從的事情。20世紀的“北魏陶俑”事件、“越王劍”事件,21世紀的“長沙壺王”事件、“漢玉凳”、“金縷玉衣”事件等諸多令人心碎的例子,充分說明了“目視+手感+經驗=判斷”傳統鑒定方法的不科學性。這也是對我們五千年文明的不認真和不負責任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目視+手感+經驗=判斷”傳統鑒定方法采取的是“人證”,而“人證”的多變的不確定因素。人為因素就決定了其結論的不確定性。
近年來,由于科技鑒定不會滲入人為的錯誤因素,科技的測試方法已被應用于古陶瓷的鑒定上。其中熱釋光技術更是被普遍承認,而且是唯一能夠提供斷代鑒定的相對科學的方法,海內外各大著名拍賣行都采用熱釋光測試數據作為分辨真偽的論據。但此方法已被作偽者破解。近年來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1)對所作偽品加X光輻照,用以冒充自然輻射的反應。(2)在偽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劑,以加強瓷土對自然輻射的反應。不少這類新高科技偽古瓷器已流入市場。據統計,其中有相當部分偽品竟成功通過某些實驗室的熱釋光測試,形成真偽難分的局面。客觀地說,熱釋光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過外來輻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劑(有異常的輻射反應)。熱釋光技術的決定性因素是精確的量度瓷土中的輻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輻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確的去度量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費時。因此,有些實驗室并沒有進行實際量度,而用一個假定的活性數據,結果是使熱釋光測試結果有很大誤差(五百年至一千年),從而令高科技偽品能蒙騙過關,引致投資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損失。另外,使用這種檢測方法,必須對被測物體進行損傷性取樣,這對珍貴文物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另外,現在還有元素定性定量測定法,但其也存在不足。原因是物品是由一定質量和數量的化學元素組成的,在古代各窯口多是依托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原材料的化學組成互不相同,工藝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窯生產的陶瓷器化學元素的組成有較大差別,生產的年份又跨度非常大,從業的人員又多,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