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官窯瓷器鑒定中神韻和意蘊的唯一性
2014/2/24 21:05:48
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官窯瓷器是列汝窯之后的珍貴名瓷,在國內外許多著名博物館中都有宋代官窯瓷器的展出,它們為宋代官窯瓷器的研究和鑒定提供了器型、釉色、胎土、開片和重量等依據。應當指出的是,這些多年來陳列在博物館展柜中的宋代官窯瓷器絕大多數都是傳世器物,以它們為標準所擬定的許多鑒定參照依據,都是研究者必須爛熟于胸的標準。但是,隨著大量出土瓷器的涌現,這些標準還不能全部規范新出土的宋代時期的瓷器,包括宋代的官窯瓷器。因此,在充分了解和掌握館藏宋代瓷器的特征后,完全有必要對出土的官窯瓷器的各類特征作一個充分的探索和研究。盡管北宋時期的官窯遺址還沒有發現,但是南宋官窯遺址已經發掘并出土了不少官窯瓷器,鑒于南宋和北宋相差的年代并不久遠,南宋官窯遺址出土的官窯瓷器,其出土痕跡所顯示的特征,完全可以用來作為整個宋代官窯瓷器出土特征的參考。
下面,我們在分析宋代官窯瓷器的各類特征時,特別強調它所內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背景,以便從更高的層次來探討它們的真偽。
流傳至今的宋代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宋代官窯瓷器并不華麗,釉色單一,很少有紋飾裝飾,卻又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端莊肅穆和廟堂之氣。是什么樣的社會文化誕生了這種無與倫比的宋代官窯瓷器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討論宋代官窯瓷器的這種內在氣質及其不可仿制性。
一、宋代官窯瓷器是歷史積淀的產物
在眾多的宋代官窯瓷器中,貫耳瓶是出現頻率較多的器型,不僅宋代的官窯器有貫耳瓶,宋代五大名窯的其他窯口也有這類器型,其影響所及直到清代都有仿制的貫耳瓶出現。但不同時代的貫耳瓶,在外形上雖然形似,其內在氣質卻完全不同。
在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貫耳瓶的身影(圖1是北京故宮收藏的宋官窯貫耳瓶,圖2是臺灣故宮收藏的宋官窯貫耳瓶)。這兩件貫耳瓶,其基本造型都是敞口、粗頸、扁腹、高圈足,頸兩側有筒形耳,雖然在器型上略有不同,但都顯得古樸莊重。即使是南渡后燒制的官窯貫耳瓶,其基本形狀還保留著這種皇室特有的莊重(圖3南宋官窯貫耳瓶)。論者都把這種貫耳瓶稱之為仿青銅壺的式樣,以示其為文化傳承的產物。這種貫耳瓶器型的傳承歷史和文化內蘊僅僅如此嗎?
別林斯基說過“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我們把宋代貫耳瓶的燒制者比作詩人,那他們創作的貫耳瓶形象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我們想強調的是,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藝術本身就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精華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不是從青銅器開始的,它有著更為漫長的歷史淵源。這種以干凈利落的線條勾勒出的厚重豐潤的體態,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陶器藝術中就已經得到證實,它的重現是在宋代豐腴的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再生。如圖4中的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興博物館的展柜中注明了這是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的陶器,誰都可能認為這是一件宋代的陶器。這不是器型的巧合,而是文化因子的傳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這種看似巧合實為傳承的文化現象。宋代的貫耳瓶,以無形的線條映襯厚重的豐潤,它所再現的不是人類童年的稚拙,而是中國文化成年的富態,這種富態是以宋代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為基礎的。數千年的傳承所積淀的不在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器型的內涵。這種內涵,無論是清代的刻意,還是現代仿品的濫情,都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從這點上來說,讀懂宋代官窯瓷器所積淀的歷史,就能讀懂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
清代乾隆貫耳瓶
同時,貫耳瓶線條的渾圓敦厚,是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淋漓盡致的體現。我們在鑒定古代器物時,常常會說“東西會說話”,也就是說,器物的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