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建盞的美妙花紋
2014/10/17 12:30:48
建盞的窯變花紋,由于變化多端,古今中外的學者曾經給予不少命名,但見仁見智,至今未有統一的命名分類。其實,以宋代的文獻記錄為基準,結合考古出土品和傳世實物的資料,還是能夠梳理清楚的。南宋時期建陽人祝穆在他編撰的《方輿勝覽》一書中,曾經進行過概括性的分類,原文寫道:
“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黃魯直(庭堅)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蔡襄)君謨《茶錄》:‘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
在這一段記載里,祝穆除了總結前人所見的兔毫盞、鷓鴣斑碗以外,又另外發現了“毫色異者”,并從建窯產地的“土人”那里得知這一類碗叫毫變盞,可謂真知灼見。所以,建盞的窯變花紋,在宋代已劃分為兔毫、鷓鴣斑、毫變三種類型,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和傳世實物,也都在這些范疇之內。
1、纖纖細細兔毫紋
是建窯最為流得的品種,在黑色釉層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形狀象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的纖細柔長,故而得名。呈現的色彩有灰白、灰褐、黃褐、青藍、藍灰等,民間有俗稱“銀兔毛”、“金兔毛”、“藍兔毛”等。其中又以煥發銀色光芒、紋理流暢的最為名貴,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就是這樣一件珍品。該館收藏的另一件建窯撇口碗,形體雍容大度,青藍色兔毫紋之間有指壓狀的毫變紋,獨具一格。
2、點點滴滴鷓鴣斑
數量僅次于兔毫,但形態富于變化,令人撲朔迷離。宋代文獻中,最早記錄此類花紋的,是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清代光緒年間寂園叟(陳瀏)《陶雅》說:“兔毫盞,即鷓鴣斑。鷓鴣斑痕寬,兔毫針瘦,亦微有不同”。認為兔毫與鷓鴣斑只是毛寬窄的差異,因而把二者混為一談。20世紀50年代,由于建窯遺址中未發現兔毫紋以外的鷓鴣斑碗標本,又有人認為鷓鴣斑是江西永和窯的獨特風格,《清異錄》記載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應為永和(吉州窯)之誤,試圖否定建盞鷓鴣斑的存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建窯遺址中相繼發現帶斑點和粗線條狀的花紋碗。于是有的學者認為帶斑點的就是《清異錄》所記載的鷓鴣斑,也有的認為粗線條狀的也是鷓鴣斑,因為它們都類似于鷓鴣鳥羽毛上的斑點和條紋。對此,景德鎮陶瓷學院的熊寥博士在他撰寫的《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一書中作了如下的辯證:
“鷓鴣鳥的羽毛,通體不是呈現一種風貌,它的背羽為紫赤相間的條紋,外觀同鵪鶉、沙雞相像,胸羽白點正圓如珠,為其它鳥類所沒有。”“宋代文人心目中的‘鷓鴣斑’,不是指鷓鴣鳥的黑白相間的條紋,而是指其胸部遍布白點正圓如珠的羽毛,因為這種胸部散綴圓珠白點的羽毛,正是鷓鴣所獨具的風韻。對此,唐宋文獻也有記載。唐·劉恂《嶺表錄異》:‘鷓鴣……臆(即胸)前有白圓點,背上間紫赤毛,其大如野雞,多對啼。’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曰:‘鷓鴣大如竹雞,而差長,頭如鶉,身文亦然,惟胸前白點正圓如珠,人采食之。’宋朝學者范成大在這里講得很清楚:鷓鴣鳥除了胸前正圓如珠為其所獨具外,身上其它羽毛,如鵪鶉類似”。
熊寥博士的見解,是很有說服力的。鷓鴣是我國南方常見的鳥類,福建民間諺語有“山食鷓鴣肉,海食馬交魚”,我們對至今仍生活于閩北一帶的鷓鴣鳥進行觀察,其體似山鶉而稍大,通體的羽毛都呈黑色,分布著許多卵圓形的白斑,其中又以下體的斑點較大。這樣看來,鷓鴣羽毛黑地白點的外觀突出了其主要特征,正是宋代建窯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