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風格的宋加洛瓷器
2015/5/11 21:55:58
宋加洛博物館藏品
宋加洛瓷器的磁州窯風格
宋加洛瓷器線刻填彩及堆附紋飾
宋加洛與素可泰、西薩查那萊地理位置圖
提及磁州窯,總會聯想到泰國的宋加洛瓷器;看見宋加洛瓷器,一定會和中國瓷器聯系在一起,包括著名的磁州窯。這就是磁州窯、宋加洛對古陶瓷熱愛者的心結牽動。懷著這個心結,筆者近期三次造訪泰國,在泰國國家博物館、曼谷大學東南亞陶瓷博物館、
宋加洛博物館、清邁博物館以及山林、河畔的古瓷窯遺址上尋覓中泰兩國間陶瓷文化相互牽系的蛛絲馬跡。
并由此撰寫了《磁州窯與泰國古陶瓷的“歷史公案”初解》和《潮州窯與泰國古陶瓷的關聯性探討》。
現筆者不揣冒昧,就宋加洛瓷器之磁州窯風格的觀察與欣賞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宋加洛瓷器的基本情況
宋加洛位于泰國中部地區,是素可泰府(泰族最初建國的素可泰王朝的首都所在地)下轄的行政區劃,南偏東方向距曼谷約400公里,西北距西薩查那萊約37公里,南偏西距素可泰約30公里(圖1)。
宋加洛地處泰國素可泰王朝的都城素可泰和副都西薩查那萊之間。13世紀前期取代凋敝的高棉王朝,以泰國中部之素可泰(Sukhothai)為中心,出現了泰族最初的國家——素可泰王朝。這個政治變動在陶瓷領域也帶來了重大變革。素可泰的首都Sukhothai與副都Si Satchanalai周邊各自出現古窯址群,持續進行活潑的生產活動。Sukhothai窯除了一般的盤、大碗之外,也生產神獸類造型的建筑裝飾。由于胎質粗糙,因此有施釉前以白土做化妝土的特征,并用鐵繪以粗放的筆觸繪制魚、花草紋等圖案(即磁州窯風格的白釉黑彩器物)。另一方面,Si Satchanalai地區中,古都(即副都)北側有兩個主要窯場,南側的Pa Yan窯主要制作建筑裝飾用的神獸像與裝飾物,而北側的Ko Noi窯生產的是盤、大碗、瓶、壺、盒子、水注等日用陶瓷器。釉藥則用綠色釉或青瓷釉、白濁釉、褐釉,胎土與Sukhothai窯相比較為致密,不施化妝土就直接燒造。鐵釉制品(即磁州窯風格的白釉黑彩器物)多施魚紋、花草紋,白濁釉褐彩(即筆者后文提及的線刻填彩)制品則以刻花、線刻、表現卷草紋為多。而當地生產青瓷(龍泉窯風格)這點也相當重要,許多作品都施加巧妙的刻花技法,于器表上裝飾卷草紋、蓮瓣紋。此地是生產泰國最高品質陶瓷制品的窯。由于素可泰與西薩查那萊的窯業產品時代相同、面貌接近、地緣相連,以筆者拙見,將宋加洛南北周邊的窯址群統稱為宋加洛窯,既符合約定俗成的概念,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宋加洛瓷器柔和、內斂的造型
泰國(意為“自由之地”),人口6740萬,94%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形成了寬容、溫和、謙恭的民族性格。反映在物質文化上,特別是器物造型上顯得柔和、內斂。典型宋加洛瓷器的盤、碗、瓶等日常用器的造型多見圓弧面,飽滿、豐腴而不肥碩,口沿、邊線的處理恰到好處,自然、含蓄而少見銳角。即便如神獸的造型,也使人感覺線條柔和、飽滿,其張力迫人心魂,令人產生本能的敬畏而又不失親和的感覺(圖1)。它們與磁州窯粗獷、奔放的風格有一定的差異。當然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今天也難以確認最初的磁州窯風格作品,并探討其造型的演化過程。
宋加洛瓷器同心圓和帶紋裝飾的妙用
在宋加洛瓷器上,同心圓和帶紋的裝飾最為常見(圖2)。如碗、盤的內外壁,以底部為圓心,常見數道線紋從口沿到底部,從內壁到外壁,反復勾勒使用,卻不顯煩瑣,運用得恰到好處。不論是簡單的構圖,還是繁復的圖案,同心圓都存在其間。在繁復的圖案中,同心圓的線紋之間構成了帶紋,而帶紋又由二方、四方連續的圖案構成,繁而不亂。同心圓及其延伸裝飾妙趣連連。溫和、內斂的造型與同心圓線紋的妙用,不僅是宋加洛陶瓷匠師高超技藝的體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