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的歷史分期及其特征
2011/2/28 21:24:38
鈞瓷的燒制自唐至元延續了數百余年,為了使大家對它的發展軌跡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我們根據考古發掘的地層關系和對鈞窯的專項調查,把鈞瓷燒造的歷史,具體分為創燒、發展、鼎盛、衰落和復興五個時期,現分述如下:
第一期 創燒時期(唐至五代) 被稱為“唐鈞”的花釉瓷器燒制成功,其窯變斑彩裝飾技法對宋鈞銅紅窯變釉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為宋代鈞瓷的全面發展及興盛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唐鈞的形成及其裝飾工藝的發展也有其自身的演變規律,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早期的裝飾技法是在黑釉上采用立粉法,即先將器物表面通體上黑色底釉,然后將天藍或月白釉堆立在器物表面,經低溫燒制,堆立的釉彩尚末全部熔融,仍保持原堆立的釉彩痕跡。
中期發展為涂彩或點彩的裝飾技法,一般是將器物蘸釉之后 (大多為黑釉或白釉),再涂抹或點上幾塊青藍斑彩,人窯燒造,即形成排列不太規則但又色彩對比強烈的塊狀彩斑。
嚴格地講,以上兩種花釉瓷器的裝飾方法與自然天成的宋鈞裝飾工藝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它只是一種人為的,可預見性的斑彩裝飾。
花釉瓷器發展到唐代晚期,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窯變”, “唐鈞”就是特指這一階段的花釉瓷。其裝飾方法是先將器物上一層黑色的底釉,再通體淋灑上一層藍色釉料,經過高溫焙燒,兩種色釉融乳交織,器表出現了像雨絲一樣的斑紋,這種自然流淌,毫無規則,并非人為所能控制的窯變斑紋,為宋代鈞瓷窯變開啟了先聲。所不同的是唐鈞以含鐵、鐵成分的色釉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而宋鈞則以含銅、鐵、鉆成份的色釉在還原氣氛中燒成。但是,唐鈞窯變斑彩裝飾技術對宋鈞銅紅釉窯變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
第二期 發展時期 以北宋初年禹州規模最大的民窯劉莊窯為代表,其特點表現為;
劉莊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粉青釉上掛紅彩,既具有唐鈞窯變釉勻凈明快、豪放灑脫的特點,又有汝窯青瓷“釉如膏脂潤如玉”的特色。著名的天青、天藍、月白釉則是繼唐鈞、汝釉之長創出的自己獨特風格。它的釉色勻凈瑩潤、乳光內含,有如青瑪瑙或藍寶石一般美麗。器物造型規整,有盆、瓶、爐、洗、盤、碗、碟、盒等八種。除花盆見到的只有仰鐘式花盆外,其它造型均有多種形制。盤、碗、碟之類器物大多均施滿釉,甚至施過足釉,足上多涂褐色護胎釉。胎質細密堅固,呈灰黑色,因而能做到胎薄釉濃、蔥青肥厚、光彩奪目的效果。
產品多為一缽一器采用文釘架燒制而成,器物內心缺釉或少數外施半截釉的則是采用擦燒和套燒的方法。
這一時期雖然是鈞窯瓷器的發展時期,但其制作工藝已相當成熟,產品也已相當精良,不能不便人們對它的發展之迅速感到驚奇。
第三期 鼎盛時期 最為顯著的標志是禹州鈞臺窯被朝廷壟
斷為官窯,其產品特征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造型除少量的碗、盤等日常生活器皿外,大多是為滿足宮廷需要而生產的花盆、盆瓷、尊、瓶、洗等陳設用瓷。
器物內外均施滿釉,圈足內刷芝麻醬色護胎釉。器底刻有“一”至“十”的漢字數碼,從傳世的官鈞看,底部還有刻“奉華”及“省符”兩種銘文的。
器表施釉獨特,銅紅窯變工藝趨于穩定、成熟,使用也更為普遍。在配釉、掛釉和燒成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它在配釉上采用銅、鐵、磷、錫等多種元素,分別配制和分層掛釉,加上還原焰的氣氛,便之釉層結構復雜。其釉色基本色調是紅、藍、灰、白四種,經過窯變,四種色調相互調和,變幻莫測。有的呈光芒四射狀;有的呈橫向或斜向浸漫,如山巒云霧鐐繞;有的色帶縱向流淌,猶如瀑布從山顛直瀉而下,氣勢雄渾,飄逸虛幻,頗具神韻。這種毫無人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