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和宣德青花葡萄紋折沿花口盤的區分與斷代
2011/4/13 21:16:17
圖1 圖2、圖3 圖4、圖5、圖7、圖8
圖6
圖9、圖10
本文所附十個青花葡萄紋折沿花口盤圖出自八部古陶瓷專著。圖1選自趙力成編《中國明清青花瓷器圖錄》第9頁,口徑44厘米,高7.5厘米。圖2選自梅寧華、陶信成主編《北京文物精粹大系 陶瓷卷 下》第96頁,口徑45厘米,底徑28.8厘米,高8.2厘米。圖3、圖5選自余繼明編著《中國元明青花瓷器圖鑒》第52頁、58頁。圖3 口徑43厘米,圖5口徑44.5厘米。圖4選自馬希桂著《中國青花瓷》第90頁,口徑45厘米。圖6、圖9選自臺灣出版《明代陶瓷大全》第496頁、145頁。圖6口徑44厘米,圖9口徑31.9厘米。圖7選自熊玉蓮編著《海外藏中國元明清瓷器精選》第140頁,口徑44.7厘米。圖8選自耿寶昌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第257頁,口徑44厘米,高7.7厘米,足徑28.4厘米。圖10選自鐵源主編《江西藏瓷全集》(明代,下)第120頁,口徑39厘米,足徑25.5厘米,高6厘米。圖下的斷代,均是圖錄所在著作所認定。它們有的是館藏器,有的是出土器,有的是海外藏品。對它們的斷代,有的斷為永樂,有的斷為宣德,有的斷為明初,有的存疑,不予斷代。熊寥、熊寰編著的《中國歷代瓷器裝飾大典》第375頁把這種大盤內心的葡萄紋如上述圖錄9、10者,一個斷為永樂的,一個斷為宣德的。近年國內外拍賣行拍賣的這類大盤,有的定為永樂的,有的定為宣德的,有的紋飾是宣德的,而器形、大小卻是永樂的,很有可疑之處。
由此可見,這種青花葡萄紋折沿花口盤存世量不少,但對它們的斷代卻極其混亂,很有區分它們的必要。
那么,上述十個圖錄,究竟哪是永樂的,哪是宣德的呢?幸好圖10是景德鎮官窯遺址的出土器,且在盤的外沿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是斷代的標準器。從古文獻資料看,永樂和宣德官窯瓷的制作、器形、大小以及紋飾,都是按官定樣品成批制作的,所以,器形一樣、大小相近、紋飾相同的,往往就是同一朝代的。據此,筆者認為圖1—8應是永樂的,圖9和圖10應是宣德的。
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大小不同。
從上述圖錄說明看,圖1—8的口徑分別是44、45、43、44.5、44、44.7、45、44厘米,相差無幾。其胎體很有可能是同一批制作的,或完全按官樣大小制作的。從這類大盤的器形、大小和紋飾看,很可能就是永樂時的外銷瓷。而圖9和圖10,其口徑分別是31.9和39厘米 ,比永樂的要小。從它們的大小和有年款看,它們很可能是宮廷或朝官用瓷。
器形不同。
目測這十個大盤的器形,幾乎看不出什么區別,但如果有這十個大盤的口徑、高和足徑的大小尺寸,就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數字說明它們的一些器形特點。從上述圖錄說明看,只有圖1、2、8、10具備此條件,可以用數字說明它們的器形特點,請看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永樂的三個圖錄,盤的高度幾乎一樣,都是占口徑的0.17、0.18,宣德的則是0.15。顯然,這種大盤,看上去,永樂的顯得高一些,宣德的顯得矮一些。這完全符合“同類器型,永樂的顯得修美,宣德的顯得壯碩”的這一特點。由上表也可以看出,盤足的大小,永樂和宣德的幾乎一樣,都是占口徑的0.64、0.65。
紋飾不同。
圖錄1—8的主輔紋飾的布局和形態完全相同。盤內沿是相同的纏枝花,盤內腹是相同的12朵折枝花,盤內心是相同的一枝葡萄紋。圖錄9、10的主輔紋飾的布局和形態也完全相同。盤內沿也是相同的纏枝花,盤內腹也是相同的12朵折枝花,盤內心也是相同的葡萄紋。所不同的是,永樂的盤內沿的纏枝花是細碎的小葉、小花,而宣德的纏枝花則是花葉較大的靈芝。最主要的是,永樂和宣德的主紋飾葡萄紋的布局不同。永樂的畫一枝U字形的葡萄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