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的菟絲紋與兔絲縷有何不同
2011/6/19 22:42:54
(一)、菟絲紋
菟絲紋又名菟絲子紋,較早見于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鈞瓷,亦宋初所燒,出鈞臺……土脈細,釉俱五色,有菟絲紋,紅若胭脂,朱砂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民國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窯》一文中也有記載:“鈞窯胎質細、性堅、其體略重,釉具五色,深厚濃潤,有菟絲紋,紅若胭脂、朱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
對菟絲紋做出研究,并歸結其風格式樣者,莫如民國時的郭葆昌。在其《瓷器概說》中較詳細地做了介紹。“嘗就鈞瓷器,細為審察,其配制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汗未能十分溶合,經火仍現離合狀態,致有紋,大如蚯蚓走泥紋,此為鈞器所具……菟絲子紋亦為鈞器所獨有。因制紅紫器,于青釉上加拓銅花汁燒成后,往往出現密點,如菟絲子狀,若銅汁溶合釉內,則無是紋,此鈞器制法不同之點也。
從當代鈞瓷研究成果看,菟絲紋實際上源于郭葆昌先生的定性。呈顯著菟絲子狀,類于蚯蚓走泥紋的一種。究其工藝特征,是因底釉厚重、性硬,長久放置`,裂紋隱存,后施面釉覆蓋,燒成過程中,高溫狀態下,胎質釉質中氣體聚積裂紋中,因面釉張力強韌,到達一定程度,裂紋中氣體迂回蠕動,形成如此行紋現象。
由此工藝特征形成的紋路,相類的除蚯蚓走泥紋外,還有蟹爪痕、龍涎紋、龜背紋、甘露紋、春沼紋、春藤紋等。究其名稱大都類似于該名稱事物的某些特征而已。
至此可以確論:菟絲紋,又名菟絲子紋,類于蚯蚓走泥紋的一種,因其相象于自然界中的一種寄生植物菟絲子特征而得名,其狀如蔓藤曲折迂回,細勁連綿,別具自然情理。至少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出現,雖無圖片實物佐證,但現代鈞瓷有其代表作品,潤雅齋珍藏的一個掛盤就表現得十分鮮明。
(二)兔絲縷
兔絲縷,又名兔絲紋,最早見于宋代。現代學者呂成龍先生在研究宋代鈞瓷特征后指出:“宋代鈞窯制瓷工匠,利用氧化銅的呈色作用所創燒的絢麗多彩的窯變釉,為瓷器的高溫色釉裝飾開辟了新的境界‘。人們曾用‘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釉之美妙。據此,可以看出兔絲縷是宋鈞釉的一種風格。
關于兔絲紋的記載,可以在鈞瓷學者晉佩章先生《鈞窯史話》中找到,而這些記載恰于菟絲紋的記載出處是完全一致,也是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和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只不過將“菟”字換成了“兔”字。因為二者均沒有展開敘述,故兔絲紋與菟絲紋之爭似乎沒有什么意義。但正是由于兔絲紋這個術語的存在,以致在當今鈞瓷行業內,只知兔絲紋,而不知菟絲紋的大有人在。可是晉佩章先生在其引用的民國郭葆昌先生《瓷器概說》中的“菟絲子紋”時,卻保持了一致。三段文論均引用于苗錫錦的《鈞瓷志》和晉佩章的《鈞窯史話》。前者成書于1998年,后者成書于1986年,二者的絕然矛盾,造成了菟絲紋與兔絲縷的混淆
2003年成書的《追根求源話鈞瓷》,在介紹菟絲縷時,顯然傾向于《鈞瓷志》的觀點,但在具象其特征時,卻是兔絲縷的理化特征。書中講道:“菟絲縷,因釉質、火溫、氣氛諸多因素巧妙撮合,在高溫下二液分相而形成,因其呈現菟絲狀,故名菟絲縷。因絲縷勻致,呈紅色,又稱之拉絲紅。類似行紋的還有火狐衣、孔雀衣、云裳羽衣等。
很顯然,書中將“兔”字誤作“菟”字,并不知曉菟絲子的具體形象特征,而風牛馬不相及地混淆在一起了。經溝通,作者說的確是參考《鈞瓷志》,造成了錯誤,借此向廣大讀者表示深深地謙意。
《鈞瓷志》講:“菟絲紋是在燒制過程中的高溫階段,釉內的銅、鐵等元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