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青花瓷龍紋異同有助斷代
2012/1/13 22:45:01
關于永宣青花瓷龍紋,人們多認為其表現為龍體壯碩,趾爪有力,頭大,威猛;認為永樂龍紋有直披發和豎披發兩種,象鼻,豬嘴;多認為宣德龍紋向上飄起,下顎突出,豬嘴。其實永宣青花瓷龍紋不僅多(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令燒造四十余萬件龍鳳紋青花瓷),而且多姿多彩,遠不是上面說的那么簡單。
為了弄清永宣青花瓷龍紋的具體形貌,筆者從耿寶昌主編的《故宮(微博)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梁穗主編的《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文物出版社)、《明代陶瓷大全》(臺灣藝術家出版社)、《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等七八種圖書中,收集到永樂龍紋青花瓷圖錄19 個,宣德龍紋青花瓷圖錄65個。經過反復研究比對,形成了筆者對永宣青花瓷龍紋的如下認識。
永樂青花瓷龍紋張嘴吐舌
永樂青花瓷龍紋是有由元青花龍紋發展來的,兩者有著鮮明的淵源關系,有同有異。元青花瓷龍紋的龍體,趾爪瘦細,頭小,有的無頂毛,有的雖有,但在頂頸間,分束或成叢向后飄伸。最有特點的是,元龍紋多張口吐舌,上頜長長地向斜上方翹起,前尖如鳥嘴中寬后窄似葫蘆的尖舌狀。據筆者統計,在 19個永樂青花瓷龍紋中,除龍體、龍腿、龍趾爪外,其頭,特別是嘴,有四個永樂龍紋與元青花瓷龍紋相差無幾,只是永樂龍紋在頂后頭部的毛發較多。由此可以看作是元到永樂時期的過渡型青花龍紋飾。
永樂青花瓷既然有過渡型龍紋飾,當然也就會有它自己的龍紋飾。永樂青花瓷的龍紋飾,除了龍體、龍爪與元龍紋飾不同外,最主要的就是頭部有很大的不同。在上述19個永樂青花瓷龍紋中,其中梁穗主編的《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有5個青花瓷龍紋飾。據該書的考古發掘報告稱,這五件“與公認的洪武瓷堆積在一起,可以認為是明御窯廠在永樂三年(1405年)以前為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而準備的外銷瓷”。由此可見,這五件永樂青花龍紋瓷是永樂早期的制品。那么,這五件永樂青花瓷龍紋有什么共同特點呢?這五件中,除兩件為永樂時期的過渡型龍紋外,其余三件,龍紋表現為除龍體壯碩,趾爪有力外,其頂發均成五束或多束或成叢向上或向斜上方豎起,張嘴吐舌(多見于龍紋較大者),上頜較長向上翹起,如牛舌狀,閉嘴(多見于龍紋較小者),上唇圓如豬嘴。可見龍紋嘴的半舌狀,豬嘴狀以及龍頂毛發向上或向斜上方豎起,就是永樂青花瓷龍紋的早期特點。
在上述19個永樂青花龍紋中,還有9個龍紋的龍頂毛發或成五束或成叢向后飄伸,其張嘴吐舌者(多為天球瓶、扁瓶等大器型者),上頜長而上翹,如卷牛舌狀,閉嘴者(多為中小器型者)多上唇圓如豬嘴。這應當是永樂中晚期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永樂中晚期制燒的青花龍紋天球瓶,其龍紋后頂毛發皆成五束向后飄伸,皆張嘴吐舌,上頜較長向上翹卷如牛舌,三爪,形貌極為威猛。更為特別的是,頭部兩頰布滿多而清晰的鱗片。《明代陶瓷大全》(臺灣藝術家出版社)一書中有三個永樂青花瓷龍紋天球瓶(皆外國博物館收藏),有兩個如此,另外一個因是青花地白龍,看不到頭部兩頰的鱗外,其他也都完全一樣。李正中、朱裕平的《中國青花瓷》(藝術圖書公司出版)也有一個“青花蟠龍天球瓶”(作者標明是土耳其托卡匹美術館藏,第106頁),與《明代陶瓷大全》中的永樂“青花蟠龍天球瓶”(第88頁)幾乎完全一樣,作者標明是宣德產品,其實是永樂產品,下文將述及。
早期宣德龍紋青花瓷多無款
宣德青花瓷龍紋是由永樂青花瓷龍紋發展來的,兩者有同有異。兩者的龍體都為側身,其龍趾、龍爪并沒有顯著不同。即使龍頭,兩者也有同有異。兩者的淵源關系很明顯。所以宣德雖僅存十年,但其青花瓷也有過渡型龍紋。在上述65個宣德青花瓷龍紋中,有8個龍紋的后頂毛發成束或成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