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時期的瓷器特征
2012/6/5 21:20:22
戰國時期在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以及湖南南部的廣大地區,普遍使用原始瓷,特別是江、浙、贛一帶,更為盛行。它們的生產規模和產量比西周和春秋時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
江、浙、贛一帶的原始瓷,胎成灰白色。山西侯馬、浙江紹興富盛和蕭山茅灣里出土的原始瓷碎片,經測定:胎內Fe2O3和TiO2含量的百分比分別為:侯馬1.97、1.25;富盛2.12、1.18;茅灣里1.68、0.7。
因而白中帶灰。原始瓷的胎質細膩致密,瓷土經過粉碎和淘洗,燒成情況良好,同時用陶車拉坯成型,所以器型規整,器壁厚薄均勻,缽、碗、盤、盂的內底,自底心開始有一圈圈細密的螺旋紋和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線痕。與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相比,坯泥的處理精細了,燒成技術有了提高,成型由泥條盤筑法改為輪制,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坯件的外表都上一層薄薄的石灰釉。經燒成后,多數釉成青色或青中泛黃。釉層厚薄均勻,有的凝集成芝麻點狀。 廣東、廣西、湖南南部的原始瓷,瓷胎與當時的硬陶差不多,多為紫色、灰紅色;釉除黃褐色、黃綠色外,尚有墨綠色等,但都屬于以鐵為主要著色劑的青釉系統。由于這時期的原始瓷胳質細膩,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觸和洗滌,所以都制成碗、盤一類的飲食器皿和模仿銅禮器形式的鼎、鐘、盉和錞于等。 飲食器皿有碗、盤、缽、盂、盅、碟和鼎等,其中盤和鼎式樣豐富,缽、碗大小成套,飲食所需用具已經基本齊備。仿照銅禮器中的盉,有流和提梁,流作獸頭形,口部有淺孔,但與器腹不通,很可能是隨葬用的明器。 器物的造型與其它地區的陶器不同,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碗、缽和酒盅等大宗產品,都取直線條的圓簡體形式,高矮適中,口部細薄,給人以輕巧的感覺。瓿為直口鼓腹,在胖胖的器身上裝飾二圈櫛齒紋,顯得重心向下,穩重大方。
仿照銅器形式的鼎,式樣較多,有一種鼎直口淺腹,口沿的一端裝一個獸面,與此相對稱的一面飾獸尾,獸首高昂,頭尾相應,造型獨特。紋飾仍取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原始瓷的這些造型和裝飾風格,顯示了吳越文化的一個側面。 秦漢時期的原始瓷與戰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從少量經過測試的標本中可以看到,西漢原始瓷胳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前者達17.23%,后者是2.97%。春秋戰國時,蕭山茅灣里和紹興宮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分別是:茅灣里為13.69%與1.68%,富盛為15.19%與2.12%。坯中氧化鋁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可能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生成較多的莫來石晶體,從而提高陶瓷器的機械強度和燒成中減少制品的變形。莫來石又稱富鋁紅柱石,無色,晶體呈柱狀或針狀,熔融溫度約為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在燒成時若窯內溫度達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時,不僅不能達到增加氧化鋁的目的,反而會使坯體疏松,燒結情況很差。氧化鐵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給坯體帶來顏色,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胎呈紅色,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胳呈灰色,氧化鐵含量越高,胎的顏色越深。所以秦漢時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燒成溫度比較高的產品,胎骨致密,擊之有鏗鏘聲,多數胎質粗松,存在著大量的氣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戰國時期的細膩、致密,嚴格他說只能稱“釉陶”。胎質粗松,從斷面中還可看到較多的砂粒,說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煉不及戰國時期精細,比較隨便。 秦漢時期原始瓷的釉層較戰國時的厚。但釉色普遍較深,呈青綠或黃褐等色,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較戰國時的高。而且由戰國時的通體施釉變為口、肩和內底等處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變成刷釉。說明兩種原始瓷,從釉料到上釉工藝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變戰國時期拉坯成器、線割器底的作風,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