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瓷器的鑒定要點
2015/5/11 12:21:24
西晉 青釉雙系卣,高23.7cm,口徑11.7-10.6cm,底徑16.4cm
東晉 越窯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
東晉 青釉龜形硯滴,高5.8cm,口徑2.4cm,腹徑4.9-4.7cm
越瓷鑒定的要領
瓷器鑒定是一門新的學科,也是器物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發掘的許多古墓、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不少各窯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的器物,這為我們鑒定越窯瓷器的年代提供了典型的標準器。根據考古發掘中所接觸到的越窯瓷器,在鑒定時必須掌握五大要領,即越瓷的造型、紋飾、釉胎、支燒工藝與款銘。這五個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偏重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鑒定便會有誤差。五個方面聯系起來看,對一件器物的斷代、產地(窯口)的判斷,其可靠性系數就比較大。
1.造型與紋飾
造型與紋飾兩者密不可分,是鑒定越窯瓷器的關鍵。抓住了這兩個方面,鑒定的可靠系數已占大半,再結合釉、胎、支燒工藝和款銘更為精確。當然在某個時期有個別器物例外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我在上文運用了大量的紀年墓、紀年地層、紀年器物的資料,有的資料內容相當豐富,但由于不是紀年墓出土或無相對年代的也就不用了。早期青瓷(109—447),唐代越窯(663—848)中的紀年資料都配有線圖,因此各類的器物從造型、紋樣可以說已經很具體形象。這些紀年器物或相對年代的器物當是我們鑒定中十分關鍵的樣本。典型器物的紋樣中可以看到典型的紀年紋樣和紋樣的器物分類。從紋樣題材上看,它們的分期是:第一期中唐時期,第二期晚唐時期,第三期五代時期,第四期北宋時期?,F就典型的器物再略作剖析。
唐代越窯的造型從總體上看廓線明快,秀雅端巧。碗的六朝的深腹型平底器,逐步演變為敞口(侈口)斜腹。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時,假圈足中挖一小孔俗稱玉壁底,同時開始出現矮圈足的環底、大環底器外,而且出現了端巧美觀的花口,或稱荷花碗。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與缺相對位置壓有突筋。過去有學者稱葵口。總之從底足的變化發展到口沿的變化,使碗的巧美觀,猶似一朵盛開的荷花。
上述這類碗的內壁刻劃著各種對稱的紋樣,如荷花、飛蝶、朵花等等。
越窯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徑18.9cm,底徑11cm
越窯海棠式杯,唐,口徑13.2-8.2cm,足徑5.8cm,高6.6cm
壺類,從初唐開始,仍沿用了門朝時的盤口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器型由碩大豐滿變為瘦雅秀麗。到了中唐元和朝時壺的盤口消失,為侈口所代替,同時出現了六角形的短嘴和扁帶狀把,底總有的仍保留了平底,爾后也由平底變為矮圈足。這類壺,從那時候起稱它為注子,即后來我們所稱的執壺。執壺的原來的壺全變了一個面貌。
晚唐時期的執壺,造型基本格調不變,但具體的線條變化多姿,使人感覺器形豐富多彩。這時有帶銎流瓜棱壺,筒口雙系圈足大型執壺,喇叭口、瓜棱、圈足的執壺等等。這些執壺的特點:①釉色青翠或青中微微泛黃;②多角形流扁帶狀把;③瓜棱腹與矮圈足;④從廓線清秀、端雅,幾乎以美麗的釉色取勝。在唐代所有執壺(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標準器,這種刻花恰恰與寧波和義路唐代“大中二年”、“壽”字紋碗地層出土的刻花盒、刻花碗、刻花盤的紋樣似出自一人之手。
五代時,執壺兩種類型。一類為斂口、瓜腹、平底,配以長流與雙股圓的把,整個造型似一個倒掛的青瓜,清秀美觀。另一類則為直口,弧腹,長圓嘴,圈足。流、肩上線刻云氣紋,腹四周均線刻花朵與雙鶴紋等。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北宋時期,執壺的特點腹部出現開光并在開光中刻繪花朵。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飲圖”執壺,不但有相對的年代,而且在執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