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良談德化窯古瓷器辨識與鑒別
2016/9/12 16:30:21
隨著社會的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收藏熱逐步升溫。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及收藏界對民間文物的認識并得到喜愛和重視。特別是德化古瓷器,成為收藏者角逐的寵物,價值一路攀升,仿古瓷也隨之出現(xiàn)。本文就目前德化窯明清白釉瓷、青花、五彩瓷與現(xiàn)代仿古瓷作些辨識探索。
宋元時期,德化窯生產(chǎn)青白瓷和一部分白瓷,產(chǎn)品以瓷盒和碗為主,兼燒制盤、碟、壺、爐、瓶、洗、缽等,人物瓷塑較為少見。這一時期瓷胎堅實,呈香灰色或白色,釉色以白釉和青白釉為主,胎體較薄,迎光照射能透明。宋元時期多采用疊燒法,碗類有些殘留支鐵痕或澀圈。粉盒多采用對口燒,口沿多有芒口。目前發(fā)現(xiàn)德化窯仿宋元時期的瓷器較少見。
明中期 坐樹樁羅漢(象牙白) 高22厘米 圈堆 捏制
明萬歷 五彩蓋罐(象牙白) 高17厘米 口徑9.5厘米 手工拉坯
明代德化窯瓷研制出馳譽中外的“中國白”(象牙白、鵝絨白、豬油白、蔥根白、桐油白、乳白、高白、綠白),瓷質(zhì)達到如脂似玉,“玉色內(nèi)涵,珠光外現(xiàn)”。明代雕塑大師何朝宗、何朝春、張壽山、林朝景、林子信、林希宗、林孝宗、林我范、陳偉等根據(jù)“中國白”特有的美質(zhì),雕塑出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的觀音、彌勒、仕女、羅漢、關帝、財神、文昌帝、老子、如來佛、西洋人等瓷塑人物。生活日用品瓷有筆插、筆架、筆洗、水注、硯臺、印章、樂器、獅子燭插、花瓶、香爐、燈盞、觚、尊、壺、罐、碟、碗、杯等。到清末民初續(xù)傳瓷業(yè)技藝出現(xiàn)瓷塑藝術大師,如蘇學金、許友義、許光敬、陳振義、林捷升、游長子等,他們是何氏雕塑技法的重要傳人,雕塑出多樣化的人物雕塑,如觀音、釋迦牟尼、八仙、麻姑、彌勒、羅漢、關帝、文昌、劉海、魁星等宗教佛像及歷史人物,民國初期出現(xiàn)人物雕塑如裸女、頑童等。清末民初不但生產(chǎn)雕塑藝術瓷,還生產(chǎn)精致日用瓷,精雕細刻、質(zhì)藝俱絕,為“天下共寶之”而競相購藏。為利所圖,仿品也相繼出現(xiàn)。如何鑒別德化白瓷真?zhèn)危渴紫任覀儽仨毩私獾禄G瓷古今燒制成型的不同原理。
明末 渡海觀音(綠白) 高43厘米
明末 繪畫青花雄獅(青白) 高41厘米 模制
明清時期燒制“中國白”瓷,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特殊的土質(zhì)。當時制瓷多采自山皮淺層土,其土性較硬,顆粒較粗,含有適量的二氧化硅、氧化鋁以及氧化鉀、風化石英、長石等成分,經(jīng)高溫燒制出的瓷器自然出現(xiàn)瑩潤、晶亮的效果;其二是明代瓷窯的改良,變老式的龍窯為階級窯,便于窯火氣氛的控制,才能以“氧化焰”的燒制。宋元龍窯所燒白瓷的氣氛因為是還原焰,瓷色青白,而明代采用新式的階級窯,所燒制的氣氛為氧化焰,瓷色則變?yōu)?ldquo;中國白”,白中閃黃,宛如象牙。自清代雍正以后,由內(nèi)地廣大民眾需求與盛行的青花瓷,所以大量生產(chǎn)青花瓷,又興建新大龍窯,以致失去氧化焰的燒制方法,“中國白”也隨之失傳。
明末 堆雕螭龍執(zhí)壺(象牙白) 高16厘米 手工拉坯
清初 童子觀音(青白) 高30厘米 底長21厘米 底寬14.5厘米 模制
現(xiàn)代“中國白”瓷于1965年研究恢復成功,德化瓷廠投產(chǎn)。現(xiàn)在“中國白”的燒制也要具備以上條件,但現(xiàn)在的瓷土采自土礦深層,成分與明代所用的山皮土質(zhì)不一樣,所以要用適量的石英、長石等材料來調(diào)配。調(diào)配好的瓷土,再經(jīng)氧化焰燒成,則呈現(xiàn)了如美玉般的“中國白”了。
清初 青花博古紋四系扁壺 高29厘米 直徑23厘米
由于時代不一樣,原始作坊與現(xiàn)代仿制的差別,仿瓷與古瓷也有所差別:
1.明清白瓷胎骨堅實,顆粒較粗,用顯微鏡觀察多呈多邊行,有棱有角,那是由于古時瓷土都用水碓舂制。現(xiàn)代仿品胎骨極為細膩,顆粒較細,呈圓錐狀,那是由于現(xiàn)代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