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白瓷的斷代與鑒賞
2017/8/14 13:03:50
邢窯 白釉玉璧形底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邢窯,在我國瓷器發展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陸羽在《茶經》中曾對邢窯白瓷有過這樣的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在盛唐時期,邢窯以生產精細白瓷而贏得世人贊譽。李肇的《國史補》中就有“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記載。后來,邢窯白瓷又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海外,給世界各國留下了對于中國白瓷的最初印象。
邢窯的歷史起源及發掘歷程
白瓷的發明在中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結束了自商朝以來青瓷獨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為中國后世的花瓷生產尤其是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邢窯的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不論對中國還是對外國的物質生活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從20世紀起,中外學者開始注意了對邢窯的研究。明清時代,中國出現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論》、谷應泰著有《博物要覽》,在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窯白瓷。中國學者對邢窯的真正研究,是從20世紀20年代之后開始的,作為中國第一代古陶瓷專家的吳仁敬、陳萬里、傅振倫等都對邢窯關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內丘白瓷甌”、“邢甌”一類的詞匯,至于它的真正產地、范圍、產品以及發展進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邢窯白瓷名貫古今。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從商周以降,一直是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正是邢窯的成功興起,宣告了這種單一格局的結束,并由此開創陶瓷青白兩大體系。在中國陶瓷史上,青瓷變白瓷是一個飛躍。因此,邢窯的貢獻在中國陶瓷史上是劃時代的。談中國白瓷,必須談邢窯。
“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可以算是當時質量最好的瓷器之一。其燒制溫度最高能夠達到1400度以上,這是歷史上其他窯口所難以超越的。邢窯白瓷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范如月,器壁輕薄如云,從口沿到底足都修得非常干凈、利落,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邢窯白瓷在造型和工藝上其實一點兒也不必定窯白瓷差,甚至還要強于定窯白瓷。”
八百年薪火相傳
陶瓷史上的白色經典
玩瓷器的人想必都聽過有一種說法叫“南青北白”。說得是在唐代,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是最受人推崇的兩大窯口。唐代茶圣陸羽在他的《茶經》中就曾對這兩大窯口出產的瓷器有過“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的評價。其中,中國北方的邢窯,在盛唐時期以生產精細白瓷而贏得世人贊譽。李肇的《國史補》中就有“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記載。后來邢窯白瓷又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海外,給世界各國留下了對于中國白瓷的最初印象。
邢窯瓷器是屹立在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座輝煌的里程碑。而要說起邢窯白瓷的品種,不僅有粗白瓷、細白瓷,而且還有一種叫做“透光白瓷”的品種最為世人所稱道。那么,這個所謂的“透光白瓷”究竟是種什么樣的瓷器呢?出自九世紀中葉古阿拉伯商人蘇萊曼之手的游記中,曾寫到“中國人用瓷土燒制成白瓷,從外面能夠看到里面的液體。”從蘇萊曼所處的時代和其描述來看,他在游記中提到的白瓷,極有可能就是出產自邢窯的透光白瓷。
類銀類雪色瑩潤
邢窯粗白瓷
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致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粗白瓷產量大,生產過程中,不管是捏練還是陳腐都不夠充分,白中常泛黃,到五代時部分產品的工藝水平有所提高,胎體中少有氣孔夾砂現象,燒不熟的現象已基本克服,漸趨細膩。
邢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