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鑒識琺瑯彩瓷?
2014/6/11 13:14:49
雍正花鳥紋琺瑯彩瓶雍正花鳥紋琺瑯彩瓶
雍正花鳥紋琺瑯彩碗雍正花鳥紋琺瑯彩碗
康熙琺瑯彩碗康熙琺瑯彩碗
琺瑯彩瓷也叫瓷胎畫琺瑯,由銅胎畫琺瑯(也叫掐絲琺瑯)演變而來。清康熙34年起,宮廷造辦處的工匠將銅胎畫琺瑯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之上,成功地創燒出了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瓷)這一新的瓷品種。其鼎盛期為雍正到乾隆朝。以雍正朝的琺瑯彩瓷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朝后慢慢地轉向了粉彩,有部分瓷品上,琺瑯彩和粉彩共存。所以,也可以說,琺瑯彩瓷是終止于乾隆的后期。制作琺瑯彩瓷,先由景德鎮燒出瓷胎或精細白瓷,然后,送到北京宮廷造辦處琺瑯作,由那里的工匠用琺瑯彩繪制燒成。因此,嚴格說來,在民國以前,琺瑯彩瓷器就是清宮皇室為自己燒造的一種御用器。民國以后,始有少量仿燒品流入社會。
在康熙琺瑯彩瓷器上出現胭脂紅,是我國早使用的黃金紅,也是最早的進口紅色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琺瑯彩料全部都是依靠進口的。由于琺瑯彩器燒造過程復雜,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成本巨大。所以,一般無大器。而且,基本上都留存于宮廷之內。因此,社會上流通的琺瑯彩瓷器,應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的。收藏者對其千萬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尤其不能有撿漏心理。
下面說一下辨識琺瑯彩瓷的有關知識和要領。
在康熙朝,琺瑯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實際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質略顯粗糙,沒有本朝的細膩。其時,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處,施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琺瑯彩彩繪。題材以纏枝花卉為主,但絕沒有鳥,有花無鳥,更不見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時會填寫一些文字,如“萬壽”、“長春”之類的吉祥語。文字以篆書為主。由于彩料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放大鏡下可看到彩面上有細小的冰裂紋。康熙朝也有在宜興紫砂胎上繪琺瑯彩的制品。康熙40年后才有款,款識多用藍彩料,或是用胭脂紅彩料來書寫楷書“康熙御制”四字堆料款,加雙方框。也有少數例外,用刻字陰文款。
雍正早期有少數仍延用康熙的在色地上繪彩,但絕大多數已改用在白釉上繪彩。因此白釉畫琺瑯自雍正起才有。彩料也自雍正起采用國產料,改變了康熙只用進口料、色彩單調的局面。在繪畫上雍正朝也有很大突破。改變了康熙時只畫花卉、有花無鳥的單調圖式。在題材上花鳥、竹石、山水等各種圖式都有,并配以詩文,將詩書畫融為一體。雍正朝琺瑯瓷的款識有如下幾種:用藍料堆凸圖章款的有兩種,書寫“雍正年制”的使用仿宋體;書寫“雍正御制”的使用楷書體。此外,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也有兩種:一種用藍料;一種用青花。
乾隆朝琺瑯彩則融會了前兩朝的特點,并形成了所謂“五彩琺瑯”。繪畫題材進一步擴大,除前兩朝的題材外,并多見人物和仙山樓閣的題材,而且繪畫、裝飾多出現西洋韻味。與雍正的松散畫法不同,乾隆時文飾堆砌,畫面繁復而滿。還開發出一種錦地花卉(即用細針在瓷胎上畫出暗紋花卉,形成錦地),讓畫面出現雙層效果。款識主要是在白地上書“乾隆年制”的4字藍料圖章款,也有少數赭色料款。但在一些小器上則無邊框,有藍料,也有少數用紅彩。也有在松石綠地上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
嚴格說來琺瑯彩瓷的燒造,終止于乾隆朝后期。但在民國時期出現了一批仿燒的琺瑯彩瓷。這批仿燒瓷,最流行的是模仿曾任康雍乾三朝宮廷畫師的郎士寧的畫風。模仿他的以西洋寫實風格和透視之法所畫出的人物和鳥獸畫。這些瓷品一般工藝水平較高。多為薄胎瓷器,彩繪工細,色澤艷麗,藝術格調較高(當然,這里也不光是仿琺瑯彩瓷,也包括其他的五彩和粉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