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火,君子瓷——首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孟樹鋒的追瓷之夢
2016/8/12 14:22:1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燒制技藝”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
孟樹鋒,西北陶瓷唯一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唯一“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中國西北、西南16省區傳統陶瓷中唯一能配料、練泥、調釉、制坯、刻花、雕花、劃花、剔花、畫花、燒窯全套工藝操作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古今陶瓷能夠綜合研究的陶瓷文化學者;國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獲國家“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等諸多榮譽,中華陶瓷大師聯盟秘書長兼執行主席。
吾是陶家,拴在陶瓷蔓上
手藝人都是幸運且不幸的。真正的藝術家他們往往能在很小的時候就親近那些令他們狂熱的物件,也許當他們聽到、看到的一瞬間就被莫名的吸引,然后賭上一生,只為更親近它。
孟樹鋒生于陜西關中北部的陳爐鎮,“陳爐”這個名字對這個地方來說是個專屬的榮耀。它因“陶爐陳列”而得名。陳爐將耀州窯的爐火傳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耀州窯唯一的延續。我們甚至可以僅憑這個名字就能想象這里繁華時期的“爐火雜陳,徹夜明朗”,想象沾著窯火的爐罐齊整地排列成一面氣勢恢宏的陳爐牆,絲毫不用掩飾地昭示著自己的傳統和輝煌。“從明代開始,到我的太爺、爺爺、父親再到我,就是五代人。我自稱‘五世陶家’,其實也是‘吾是陶家’。我用一輩子做它,雖然家里也有其他人在做,但只有我一個堅持了下來。”
“堅持”二字看似簡單,實屬不易。用“手”壘“土”還需“寸寸”不離,我想,這正是孟樹鋒給予耀州窯的感情。年少時,酷好讀書的孟樹鋒卻因為每個學期五毛、一元的學費只上了一年高中便輟學去陶瓷廠工作。后來陶瓷廠推薦工農兵進大學,表現突出的孟樹鋒卻因他人的頂替又與大學擦肩而過,命運似乎對這個小伙子格外嚴格,偏要冷眼旁觀,看他還能堅持多久。
讀書夢碎了,孟樹鋒在廠里當起了通信員,在那里,他遇見了他一生最敬佩的老師李國楨。“李國楨是我的老師,我一提到他就很激動,為了給他辦一個紀念館,我奔波了六、七年,我把他的作品和他的論文都整理好,我對他的評價是‘中國陶瓷科學的泰斗’”。與李國楨的交流讓孟樹鋒重燃讀書的念頭,他抓住了第二次推薦機會,終于憑借自己過人的實力進入了景德鎮陶瓷學院。“那時的我很年輕,沒有‘父母在,不遠游’的想法,我只希望去更遠的地方見世面。”
與柳永《少年游》的“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不同,孟樹鋒的“少年游”雖是沒有溫飽飯,風露透窗紗的生活,卻是他最珍貴的回憶。“這個大學奠定了我做這個專業的堅實基礎和良好開端。日后雖然工作單位和生活都有波折,但我對陶瓷的信念卻越發堅定。我這一輩子也就從那時開始,拴在這個蔓上了。”如饑似渴,不分晝夜的學習,“眼鏡就是那個時候戴上的”,孟樹鋒用他最好的時光和陶瓷交朋友,把心完全交給了它。
仗劍扶國辛酸淚
看到了更大世界的孟樹鋒卻沒想走的更遠,專業的學習讓他每每想起沒落的耀州青瓷和陳爐民間瓷心中就隱隱作痛。我后來想“仗劍去扶國”。我就希望用我的所學和專業,讓我的故鄉和老百姓富裕起來。”畢業后的孟樹鋒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陳爐當起了廠長。然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