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雕塑=李明來了
2017/1/12 16:39:41
最粗糙的,最靈敏的,是這一雙雕塑家的手?
長年摟著案頭一堆泥巴,揉、捏、抹、捶、刮、削……到2012年,閃電一般的放射性劇痛襲來,胳膊抬不起來了,頸椎8毫米的骨刺戳中了神經。手術做了4個半小時,頸部換上了鈦合金椎體,他從麻醉中醒來,第一個動作就是試著抬胳膊。幸好,還能干活兒,只是右手食指麻痹落下了后遺癥。
如今,這一雙手仍在飛舞,右手食指踉蹌地配合著9根矯健的手指,在結實的泥坯上雕琢造型。蝴蝶觸角一樣敏感的指尖,代替著他的思維、靈感、呼吸、聲音,將一團團濕潤的泥巴變成一個個藝術的精靈。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明雕塑作品《關公》
一走進李明的鈞瓷雕塑工作室,我就想起了女媧摶土造人的景象。案架上琳瑯滿目,都是浴火而生的“井噴”之作,領銜的是達摩、羅漢、鐘馗、孔子、老子、鬼谷子、曹操各個系列,還有武僧、將軍、天神、地王、雪地虎、犀牛、馬、雞、羊、猴等等,釉色斑斕,神情畢肖。在射燈的金色光暈里,雕工瓷色凝成一股沉雄的力道,直撞人的胸膛。
李明來了!對于鈞瓷界,這是一個警醒的信號,一個驚喜的信號。
古往今來的鈞瓷史上,為了將手里的一把泥兒玩成藝術,鈞窯匠人祖祖輩輩前仆后繼。而世人也和他們一樣,目光始終盯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天然窯變釉彩上,天青、月白、茄皮紫、雞血紅、瑪瑙紅、寶石紅、蚯蚓走泥紋、開片、雪花點、珊瑚紋……河南禹州神垕鎮那座鈞瓷之都,在濃稠的釉汁中跋涉千年。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明與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講起他對第六版達摩哺雀的創作
人們幾乎淡忘了,除了釉彩,還有造型。形為本,釉為魂。然而,鈞瓷造型的一場重大革新,已過去大約900年了,早已成了“白頭宮女在,閑坐說徽宗”的歷史。那時的北宋年代,中國文化藝術抵達了一個成熟精深的高峰,鈞瓷也隨之繁榮,窯變釉彩藝術達到鼎盛,造型藝術實現了“唐八百,宋三千”的飛躍,因此列入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宋徽宗下令在禹州城內設立官窯,“官鈞”作為“政府精品工程”力推的“國粹”,創制了尊、洗、盆、瓶等御用器皿,造型和釉彩升華到了絕頂精純的高度。于是,在鈞瓷匠人的頂禮膜拜中,伯靈翁是陶瓷行業的祖師爺,宋徽宗則是審美王國的祖師爺……然而,這也成了要命之處,鈞瓷造型從此就定格于器皿,世世代代工匠傳承仿制,即使添加變形,也總是在玉壺春、鵝頸瓶、葫蘆瓶、雙耳尊、出戟尊、弦紋尊和盤壺罐缽爐之間回旋。上世紀后期,畫家韓美林曾經別開生面,一批動物造型精品問世;而人物造型方面,“文革”時期出過法家人物、樣板戲人物,近年也有宗教、神話等人像,卻是零星不成陣勢。
李明來了,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明說陶瓷”也來了
現在,李明來了。這個“學院派”現代雕塑家,連一盤手拉坯都玩不轉,會為鈞瓷帶來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為鈞瓷帶來了羅丹的氣息。對,就是那個創作雕塑《思想者》《青銅時代》《地獄之門》《吻》《巴爾扎克》《雨果》和寫出一部《羅丹藝術論》的西方雕塑劃時代巨匠奧古斯特·羅丹!如此“高逼格”,可不是“拉大旗作虎皮”。李明在擔任鄭州畫院副院長的父親李智的影響下,少年隨著名油畫家曹新林習畫,1978年高考時,作為河南“素描狀元”報考廣州美院、浙江美院的雕塑專業。雕塑是一種造型藝術,立體三維的藝術張力尤需繪畫功底扎實,大概百名畫者中只一人從事雕塑。讓李明沒想到的是,命運把他送入了全國唯一的陶瓷專業綜合大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