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高度評價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揚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2017/9/22 16:41:03
醴陵是我國重要的陶瓷地區之一,從考古發掘發現,該地區自東漢已有制陶的歷史,宋代主要生產青瓷,明清兩代盛產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熊希齡以現代陶瓷工業為基礎,在姜灣開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從創燒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確立了以典雅繪畫性裝飾為主的高端品質。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章,蜚聲海外。由于戰亂,醴陵產區經過短期的興盛后,瓷業凋敝,技藝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5年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請吳壽祺等老藝人以師徒傳承的方式帶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醴陵釉下五彩逐步恢復,工藝技術不斷創新,在高溫硬質瓷瓷質和高溫色料穩定性等方面均領先世界。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與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揚龍先生的子女
陳揚龍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41年出生于醴陵陶瓷世家,是湖南陶瓷研究所的第一批“十藝徒”之一,師從吳壽祺、宋成仁和林家湖等老藝人,是新中國醴陵高溫釉下五彩瓷復興的實踐者和帶頭人。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從事原料配制和工藝革新的研究和試驗。他主持輕工部色標試驗項目,用五年時間熟悉掌握色料在不同釉質和窯型中的聚結力、發色力、乳濁性、穩定性和相生相克原理;多年作為技術指導下廠,鉆研成型技術和燒成制度。在原料配兌、成型工藝、燒成控制、彩繪技法上大膽創新。他認為陶瓷是由胎釉、器形、工藝和裝飾等構成的一門綜合藝術,不能“以瓷當紙”,而忽略造型設計、制瓷工藝、裝飾風格等陶瓷元素的有機結合,應該堅持陶瓷藝術的特性,用陶瓷的語言來表達陶瓷藝術,始終與中國畫保持借鑒而不同化的距離。陳揚龍先生真可謂抓住了陶瓷藝術之真諦。今天的陶瓷藝術家們,應該認真思考陳先生的這個真知灼見,從中得到感悟,創作出不同陶瓷風格的藝術精品。
陳揚龍先生從生活中獲取靈感,他認為這樣作品才有情感和生命力。他研究植物的生長結構和姿態,觀察總結植物在不同階段、不同天氣和不同時間的情態和神韻,以“格物”精神來寫生。用“移情”的方法專注于表現物與我的關系。他由折枝花發展出通景花卉。重視與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總結出“裝飾性構圖,寫實性表現”的風格。晚年又成功通過提煉對象精髓,創新出圖案化裝飾化的變體風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語言和境界。
陳揚龍先生經過四十余年的研究和試驗,于90年代概括出了“薄施淡染”醴陵瓷這一獨特的技藝特點。使醴陵瓷藝成為我國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他繼承傳統又不拘泥傳統,“薄施淡染”是在傳統“單線平填”“接色”“罩色”“點水”等技法上創造性的發展,然而其層次更為豐富,色彩更為水潤,厚重而又通透。對傳統繪畫“三礬九染”的技法進行了分水技術的徹底工藝化。“薄施淡染”是通過彩繪和瓷質共同實現的,因此,他對每一個器形的胎釉的選料配比和成型工藝都會反復試驗,將傳統的“三燒法”改進為“四燒法”,不斷追求極白、極薄、極透和極潤的“類玉”質感,最終達到清新雋雅、空靈幽靜、平淡天真、意態高遠的境界。“薄施淡染”是陳揚龍先生通過工藝研究、原料試驗和藝術探索總結出來的,他科研和實踐并重,科學與藝術同行,充分掌握了醴陵瓷技藝規律,他繼承醴陵釉下五彩的文脈,用他的堅守和勤奮為醴陵瓷藝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他提攜后輩,成就后人,毫無保留的授藝于數百學生,使“薄施淡染”技法在醴陵產區大面積推廣,成為當代醴陵釉下五彩的主流風格。
由于這種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