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陶瓷工匠——青花潑墨大師孫同鑫
2019/5/20 12:21:13
今天,景德鎮陶瓷界“飄”風勁吹,對傳統陶瓷工藝作品批判的嗓門在不斷提高。一些傳統藝人在這種語境下無所適從。而那些批評景德鎮的“著名人物”,創作的產品仍脫離不了傳統,這種“一邊吃肉,一邊罵娘”的現象著實讓人費解。我暫且不去評價他們。但是我想說的是:“西畫”“國畫”畢竟不是“瓷畫”,沒有“瓷味”的作品,終究不會被掏錢的人所接受。
“作為一個與世界對話的城市”,喊出者很有水平,但是,我不贊成“景德鎮陶瓷與世界對話”。景德鎮不是普通制瓷之“都”,而是為皇家制瓷的“帝都”,世界手工制瓷中心、“圣地”。站在瓷業角度,我們不是“對話”,而是“王者”。目前,盡管一些人在不斷“追西風”,向世界看時,我仍堅持往回(歷史)看自己。事實上,真正了解景德鎮的人并不多。我們舉例,陶瓷青花……
青花,奉為國花,青花瓷奉為國瓷;就至于西方人,據說,當前奧匈帝國尼古拉二世為獲得幾件來自東方的青花瓷,曾拿出自己王家衛隊作交換。可見,她也是”神”。
青花瓷,對景德鎮人更重要。一度,傳出青花瓷不是景德鎮發明,這讓景德鎮人糾結得不得了。但是,歷史終歸歷史,它創燒于唐,斷燒幾百年后,是元代景德鎮制瓷人一舉把它復燒成功;歷經數百年后,又是景德鎮人在明永樂、宣德時期把它做到歷史高峰;不過,從此以后,由于各種原因,到了明成化后,釉上彩瓷漸漸代替了雄居數百年的青花瓷;清代景德鎮制瓷人力除恢復青花瓷在陶瓷界的霸主地位,但是,清康熙青花瓷的出現,仍無力超越明永樂、宣德時期,所以后來轉攻陶瓷釉上諸彩瓷,這如康熙五彩、墨彩、素三彩、粉彩、琺瑯彩,等。民國,是我國陶瓷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但是,王步青花出現,讓民國陶瓷歷史在短暫的歷史長河中劃出一道亮光。
一百年來,王步在青花瓷領域一直奉為“青花王”,他的特點,綜合明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勾線點染的技法與清康熙青花之后的“雞頭筆”分水特點,并在其作品中揉進當時一些文人的詩畫風格,形成了自己的青花特色,逐漸地成了為世人仰視的一座豐碑!在現代制瓷人眼中,他的青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是青花制瓷人心中的“神”。釉下青花瓷,在他的手中似乎到了極限。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孫同鑫老師青花潑彩出現,這才打破以上說法。站在孫同鑫老師青花作品面前,你會被他作品中磅礴氣勢折服。其深遠的畫面,濃淡得當、虛實有度的青花色彩運用,讓人目睹后有一種淋漓酣暢感覺。你會發現,當代青花瓷繼王步先生后,還可以這樣做。
“油料青花,變為水料青花,水韻變這墨韻!”我認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和貢獻,打破了景德鎮青花陶瓷行業百年的魔咒,為中國當代青花瓷的發展,開辟了新方向!
“潑墨”,在寫意國畫中是傳統,中國人玩了上千年,但是,運用到瓷板上,“潑墨”演化為“潑彩”,卻是個新鮮事。國畫中的墨是水料,紙中韻染強;瓷畫中的青花是油料,過去只有勾線時的“噴水”,要在瓷板燒前的素坯上“潑”,首先要解決油墨的流動性,類似水料的問題,再次面對素坯的極強吸水性,“潑”時不致以瞬間凝固,最后是燒成,“潑”出的青花料,呈現畫中所需的濃淡得當、虛實有度。這不是一般的活!那么,孫同鑫老師是怎樣做到的?
走近孫同鑫老師就知道,為了“潑”出效果,他在這一行,一干就是二十年。
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