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青者的復燒之路——朱文立、朱宇華父女的天青與曦青
2019/11/1 17:48:49
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先生今年七十有余,和汝瓷打了四十年交道,讓曾經斷燒失傳八百年的汝窯及北宋官窯重回世間。如今,他一面繼續完善工藝,一面和女兒朱宇華一道,將畢生積淀化為舉重若輕,在天青之外,復刻、研發北宋曦青釉,使歷代人為之傾倒的青色從高古走入生活,成為可觸可感可用的日用佳物。
天青[天地相接處,一抹青藍]
還是從如雷貫耳的“天青”說起。
青如天,面如玉,是中國古代制瓷匠人苦苦追尋數千年的一場夢,五代后周世宗柴榮親下指示:“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寄望制瓷匠人能燒出天地相接處那一抹青藍之色。
再往后,天青釉汝窯達成了“千峰碧波”般的溫潤細膩,成就了北宋陶瓷藝術的巔峰。也位列“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
汝窯 天青釉弦紋樽(復燒) 朱文立作品
但歷史上的汝窯,其開窯時間只有約莫四十年。即便今人已成功恢復汝窯天青釉,但這曾經短暫的存續期間給后世瓷人留下一連串青色的迷霧。
好在北宋是青瓷燒造的高峰,在存世稀少的汝窯真品之外,我們還能從其他相對臨近時期的瓷器、瓷片和窯址遺存中尋到這抹青色的勾連或傳承。
譬如北宋官窯及其前身。
宋代汝瓷殘片(左)與今人復燒的汝瓷(右 朱文立作品)
北宋官窯 [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北宋官窯亦是五大名窯之一,所制成的器物不僅器形專有,且只有精品才能入選宮廷,其余則就地銷毀,不再流入民間。
北宋官窯的釉色更追求“玉色”,但與汝瓷有極相似之處,《格物要論》中就有“(北宋官瓷)色好者與汝窯相類”的記載。此外,從出土器具來看,張公巷北宋官窯中的粉青印花器物非常少見,印花淺而細膩、線條流暢,可謂獨樹一幟。
但同汝窯近似,北宋滅亡后,北宋官窯也斷燒失傳。
北宋官窯殘片(出自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
曦青[癡青者的復燒之路]
其實,早在明清,數位皇帝就試圖恢復失傳的汝窯工藝,但均告失敗。
如今,斷燒八百余年的汝瓷、北宋官瓷已重回人間,但回望這艱難的當代復燒歷程,就不得不說到朱文立先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2016年,作為全國陶瓷行業的唯一受邀者,參與拍攝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朱文立先后成功恢復了臨汝窯豆綠釉、汝窯天青釉和北宋官瓷燒造技藝。他還致力于尋找古代瓷窯遺址,先后發現文廟汝窯遺址、張公巷窯遺址、唐代風穴寺窯遺址等。
朱文立正在調配釉果
其間,在2007年前后,遍訪汝州古代窯址的朱文立發現了大峪東溝西窯址。
從窯址附近散落的瓷片來看,其印花殘片風格與張公巷北宋官窯相似,胎薄質密,施釉均勻,還有一種豌豆青釉。
通過反復對比,并鑒于古代窯廠之間通常有較為密切的工藝影響關系,朱文立先生推想:東溝西窯址很可能是張公巷北宋官窯的前身,尤其是豌豆青釉為張公巷所繼承,發展出制作更加精細、釉色更加純正的張公巷北宋官窯風格。
于是,專注于恢復古代瓷器燒造技藝的朱文立,在大峪東溝西窯址出土殘片的基礎上,復原、研發出介于豆綠與天青之間的“曦青”。
北宋曦青釉
“曦”即早晨,如果天青是雨過天晴的一片清朗,那么曦青則有些混沌,帶著太陽初初露頭的暖色,也暗含了與北宋早期官窯的源流呼應。
要知道,歷史名瓷的復燒或研發過程并非簡單的效仿,而是從原料采集、制作工藝、成品形態、藝術成就上恢復出千年前的原有狀態。這既是對中國古代陶瓷審美巔峰的致敬,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