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和|中國陶瓷美術界一張“新鮮”的“老面孔”
2020/9/3 17:00:13
一頭長卷發,一身素布衣。與絢爛多姿的三彩作品相迥異,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郭愛和,給人一種“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之感。
河南省政協委員,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三彩藝術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中國三彩藝術研究院院長郭愛和。
出生于河洛大地的郭愛和,身上有著中原人特有的真誠與厚重,熟悉郭愛和的人都知道,每每在各種場合見到他,不論對人、對鏡頭,他的眼中、口中,從不離“三彩”,但凡講起三彩,便眉宇間神采飛揚、無限迷戀,說起來滔滔不絕,任你怎么打岔都岔不開。
“我們很尊重傳統,也很崇尚傳統,但我們是傳統的叛逆者,或者說是傳統的顛覆者。”郭愛和用“叛逆”和“顛覆”來定義自己,他以傳統的燒制技術和厚重的河洛文化為基底,憑借獨特的美術技法和三彩工藝,將審美功能最大限度地張揚,從而尋找到真正屬于“洛陽三彩”的藝術意境。
他是“洛陽三彩”的創燒者,他又是“洛陽三彩”概念、理論的首創者、打造者。
他說,三彩跟三種顏色沒有任何關系,三彩就是指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他還說,三彩的翻譯不應該是“ThreeColors”,而應該直譯為“SanCai”,不然還得誤導多少人啊……
從唐三彩到洛陽三彩
郭愛和的三彩之路一開始就和別人不一樣。上世紀80年代,當大家都在做三彩馬和三彩駱駝的時候,他卻潛心研究平面三彩和三彩壁畫。
1985年,畢業創作,郭愛和交出的作品是一組平面三彩壁畫:《春》《楚月》《月光下》。當時的洛陽師專校長葉鵬敏銳地覺察到,平面三彩藝術前景光明、大有可為。在葉鵬的支持下,1986年,洛陽師專成立了壁畫工藝研究室。
為什么不叫三彩藝術研究室呢?“那時國內還沒有三彩概念,只有唐三彩的概念,我覺得這個叫法肯定有問題,只是當時沒想通問題出在哪里。”郭愛和相信自己的直覺,“叫壁畫研究室比叫唐三彩研究室好”。
1987年,郭愛和帶著新鮮出窯的三彩釉畫工藝品,去參加“廣交會”。“我琢磨來琢磨去,拿不準宣傳單怎么寫,最后起了個很怪的名字——高級瓷板裝飾畫,并添了一行廣告語:三彩的世界。”郭愛和說:“反正不能叫唐三彩壁畫。”此時,郭愛和已經朦朧感覺到,三彩就是多彩。但沒有理論支撐,他不自信。
創業之初,所有工作他一手包攬,郭愛和“玩了命”了:自己上釉、燒窯、扛包、推銷、參展……至今回想起來,郭愛和仍覺得“那個苦??!”
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郭愛和燒制的“洛陽三彩”釉畫“京劇臉譜”被選定為外交部“國禮”;1992年,郭愛和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設計了一套十二生肖,成為“洛陽三彩”經典產品,至今已經暢銷20年。
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2010年為上海世博會創作的《國之中城之源》,這幅壁畫緊扣世博會河南館“中國之中、城市之源、文明之根、中原崛起”的創意主題,圍繞一個“豫”字,將河南的文化元素及符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幅作品成為他“洛陽三彩”的代表作,它將工藝和美術、歷史傳統與現代創造熔于一爐,賦予其神奇又神秘的組合藝術張力。這幅作品讓郭愛和一舉成名,受到省內外和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郭愛和四處奔走為三彩鼓呼,希望洛陽三彩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名錄》中堂堂正正的一個藝術門類名稱。文物及傳統工藝命名的一般慣例為—&mdas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