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年磨礪 玉汝于成——訪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新政
2021/2/21 12:37:53
2020年6月1日,王新政榮膺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頒發的“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那天是國際兒童節,孩子們歡欣快樂的日子。而汝州市德豐汝瓷有限公司的掌門人王新政一臉平和。“五十多歲了,所有應該慶祝的榮譽和節日,帶給我的已不再僅僅是慶賀和興奮,而只是急迫、急切,是推動。”王新政說。“這個日子很特殊。它意味著我在汝瓷的路上剛剛入門;或者說,它暗示我應該把自己看做一切將從零開始的孩子,然后,我應該從現在起,努力地進入到青年、成年。一句話,我要進入真正的青春。”
“以前的風風雨雨過去了;經年磨礪,玉汝于成。”茶臺前的王新政感受到的是更大的使命感,但也有淡淡的欣悅。“我現在看到了風停雨霽后天邊的那一抹天青色,那是夢想,是我和汝瓷的至高境界。現在,我需要的,依然是繼續前行,去摸到和再現汝瓷的精魂。”
從業18年,他從普通工人做到生產廠長
1963年出生的王新政從1981年開始接觸汝瓷以來,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近40年。40年間,他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從做模具起步,一步一個腳印,把自己的青春與智慧都奉獻給了汝瓷事業。
“1979年,我高中畢業,1981年開始到董文現開辦的汝瓷廠里打工,我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做模具,那時候匠人們還都比較保守,他們很少手把手地去教你,大多時候是通過自己在觀察中慢慢學習成長的。”王新政說,記得他第一次做模具時,他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他把一袋石膏都倒進桶里攪拌,后來越攪越重,等石膏凝固了也沒攪拌開,而旁邊的師父看著他做錯就是不說,自此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技術不是靠別人教出來的,凡事都要用心觀察學習,不會的事情千萬不能貿然行事。
慢慢地,王新政在細心觀察中掌握了做模具的一些基本技能,并經過幾年的練習,逐漸成為廠里做模具的能手,后來,他還嘗試著為瓷器做造型,再到做噴彩、做手繪,每個工種,他都能做的得心應手,一直到1999年,做到了該汝瓷廠的生產廠長的位置。隨后,因廠里的經營問題,王新政離開了這家汝瓷廠,第二年他與自己的兄弟姐妹5人集資2萬元,合伙在騎嶺鄉創辦了自己的汝瓷廠,并取名德豐汝瓷。
“剛開始,和別人一樣,我僅僅把汝瓷看作是一種器物:中國陶瓷中的一種瓷器而已;幾十年過去,汝瓷不再僅僅是器:對于我個人而言,汝瓷是中國這一個國家文明精神的體現,它是君子之德:溫潤,平和,澄澈、純美,體現著天地的大德、大化;因此,只有德,才能夠充實和支撐起汝瓷的事業:這就是我把自己的窯口命名為‘德豐’的原因。”
發展外貿,頂峰時廠里有200多名工人
“剛創業時,我還是在四處闖蕩,”王新政說,“對汝瓷的認識,還遠沒有像上面說的那樣明晰。”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新政應邀到烏魯木齊參加展銷會,他帶去的是汝瓷和彩陶。由于時代與國家發展尚處于發力階段,體現著中國這一東方文化精神的汝瓷,還沒能在國際上得到高度認可,反而是彩陶作品受到了俄羅斯和東歐等國家人民的歡迎。這讓他萌生了發展彩陶做外貿的想法。
“彩陶色彩繽紛,圖案豐富,加上我們在研發、制作等方面的努力,外觀、色彩、器型等方面,都非常適合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的市場需求,因此,產品從未出現滯銷,相反,還由于訂單量大,一個廠的規模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于是,在騎嶺鄉政府主要負責人的建議下,我們將廠搬到了河盤村,租用了一棟樓,全力發展彩陶產品。”王新政說,達到最頂峰的時候,他們的廠子彩陶每年出口額達到了2000多萬,僅工人就有200多名。
但繁忙與豐產之下,王新政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