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昶林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陶瓷藝術對話
2022/4/27 16:58:26
孟樹鋒,男,漢族,1955年生,陜西銅川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自幼隨家人在家族作坊學習制陶,后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耀州窯陶瓷燒制是一項純地方性的、古老且中斷800年后又重新恢復的工藝,孟樹鋒進入銅川市陳爐陶瓷廠工作后,他研究恢復了耀州青瓷、銅川民間瓷,并培養了這兩個瓷種的基本技術隊伍。孟樹鋒創造了耀瓷制作的“兩刀法”及“半刀泥”形式的雕、刻、刻花技藝,刀鋒犀利、流暢奔放。他的陶瓷作品基礎堅實,洗練大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代表作品有:蘭花雨傘桶、蘭花九福碗等。
2020年12月17日,“第二屆中國生活陶瓷產業發展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辦期間,我們幾位渴望拜耀州窯孟樹鋒先生為師的陶友,得以向大師請教。
張昶林:就傳統繼承與創新的融會貫通,您是怎么看的?
孟樹鋒:向古人、歷史,乃至今天其他窯口學習,是我創新的動力。我曾經采訪、研究過陜西的木刻老藝人和木雕技藝,認為他有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的美學思想沁入其中,使其具有簡約豪放的藝術風格。借鑒這種氣勢磅礴的美學意境來豐富自己,創作就會從更廣的角度上擯棄行業和門第之見。我的有些作品從構思到完成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有些創作畫了圖也用泥做了小樣,但最終也沒有完成。在操作過程中,實際的制作工藝往往達不到創意的要求,眼高手低是常有的事。四十年前為在日本展覽而制作的小五足爐、三足小缸、平折口尊等,就是查準資料,拿著標本認認真真地去照做,向前人和歷史認真學習,向老祖先致敬。有了這樣的過程,技術才能成熟。后來的作品中基本沒有刻意地仿古,為陳爐陶瓷廠設計并制作的藍花、鐵銹花等產品,即是前朝風格的創新。
張昶林:您在初期研究、創新耀州瓷的時候,有沒有較為滿意的范例?
孟樹鋒:一件為在日本展覽而做的青瓷提梁壺,綜合了許多藝術元素。壺蓋鈕是學日本的南瓜蒂鈕,提梁學宜興紫砂的造型,龍首學傳統的耀州瓷,三足學唐三彩三足盤的造型。提梁壺的杯子和茶托是按照出口瓷的比例關系而定,杯子口束起來的做法是學建窯茶盞和日本陶杯的造型。另外一件有創意的是同字筆筒,銅川舊稱同官,我把“同”字從中間分開做兩邊的耳朵,筆筒上邊是傳統的蓮荷紋刻花裝飾,因為銅川是煤城,所以我在筆筒下邊用的是黑釉裝飾。筆筒做了大小兩種規格,受到了市場的歡迎,也從陶瓷藝術設計上對社會有了貢獻。
張昶林:咱們當年在法國吉美博物館,你帶著我們看優秀的中國傳統工藝,耀州瓷都有專柜展陳。今天耀瓷似乎影響小了,除了您和您的作品有些影響外,其他的確乏善可陳。您看這個情況怎么辦?
孟樹鋒:耀州瓷現在的市場不景氣,我本人也沒有很賣力地包裝和宣傳,在省外的名氣還有些。如北京的一位藏友大年三十晚上打電話說,他正在一邊看春晚一邊捧著我創作的一件青瓷洗。希望我的作品能落在賞識我的技藝、珍視我的作品的人手中,讓他慢慢認識作品中的美和價值。我一些作品中刻的字都是承載歷史信息的,是作品增加的賣點,就等待業界和藏家回過頭來認真地去研究和收藏它們。再就是耀瓷本產區現有人才水平的提升和新一代人才的培養,以及正當的行業宣傳與推廣還得加強。
張昶林:我聽很多人說您的作品在技巧上讓人如獲至寶,但又好像如墜云霧。因為有些做法好像在古代作品上見到過,可是不明白是怎么做的?有些在其他窯口的作品上表現過,反而耀州窯古器上卻沒有,您是怎么做的?
孟樹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的工具是自己做的,不同的工具都有其特定的用處。我做佛經缽內部刻字的時候,就在拐刀或鉤子后面綁上一根長桿子。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