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臺北故宮藏21件北宋汝窯器欣賞
2017/1/2 16:07:58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出版《大觀—北宋汝窯特展》一書,“大觀—北宋汝窯特展”是臺北故宮為慶祝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所推出的展覽,本書不僅收錄了臺北故宮館藏的全部汝窯,而且還有余佩瑾等專家對每件作品的詳細解讀,可謂是汝窯的典藏資料!
北宋汝窯青瓷盤(兩件)
北宋汝窯青瓷盤(其一)高3.8厘米 口徑15.8厘米 足徑15.7厘米 故瓷017854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72):“盤子徑五寸,如規口面圓,出陶無髻墾,閱世獨完全,冰裂紋隱約,鐵定跡局連,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乾隆壬辰新春御題。鈐印二:“太?”“古香”。
北宋汝窯青瓷盤(其二)高3.2—3.7厘米 口徑14.9厘米 足徑10.8厘米 故瓷018182 底刻“甲”字款
故瓷17854和故瓷18182兩件作品尺寸相仿,底部皆留存支燒痕,底部并且都刻篆書“甲”字。但造型上,故瓷18182的弧形圓壁自底足順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銀器風格“捲足”。相較于前者,故瓷17854的弧形圓壁則自底足往上時先向外,至口沿再略向內收縮,相形之下,圓壁的側面形成一個彎弧的造型。但同樣是平形底,具金銀器底足的特征。與此二件相似的組群亦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以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出土品種。
兩件盤子中,故瓷18182的底部僅出現“甲”字記號,而故瓷17854則環繞著“甲”字周圓,又題刻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御題。至于,“甲”字刻題于何時,代表的含意是什么?從故瓷17854和故瓷17850兩件作品底部刻題的御制詩中,至少可以掌握兩點訊息。首先從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別針對兩件作品的“甲”字款,而說出“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和“甲字明鐫器底心”的想法,得知“甲”字極可能刻題于清高宗收藏他們之前,而且皇帝看到刻有“甲”字款的作品或不只一件而已。
對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甲”字讓他聯想到《周立•考工記》中形容物有瑕疵的”薛暴”和”髻墾”。所謂”薛暴”是指釉面的傷缺,而”髻墾”是指胎骨的缺陷。乾隆三十七年(1772),皇帝接觸到”北宋汝窯青瓷盤”(故瓷17854)時,深為一種”出陶無髻墾”的完美器型所吸引。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面對“北宋汝窯青瓷圓洗”(故瓷17850),雖然“撫之薛暴手中侵”,然而一與當時的新制品比較,立刻油然而生連古代文物都會出現瑕疵更何況是今時制品的感嘆,從中體現乾隆皇帝以古為貴的鑒賞觀。
此點若對照器底刻有“丙”字款和御制詩的“北宋汝窯青瓷碟”(故瓷17698),從御制詩中透露出來“古丙科為今甲第”(1774),而能進一步獲得印證。再者,“甲”字對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仿佛是一種鑒賞的等第,他并且將之運用至文物分級概念中,讓出現在文物上的“甲”“乙”“丙”字記號,同時也題刻在為文物所配置的木座上。
對照清雍正四年(1729)《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的記載:“太監劉希文、王太平交來洋漆箱一件,汝窯器皿二十九件(寶三十一件),計開:三足圓筆洗一件、奉華字圓筆洗一件、無足圓筆洗一件、有足有號圓筆洗八件、丙子圓筆洗二件、無字圓筆洗二件、坤寧字圓筆洗一件、無字圓筆洗一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二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一件、坤寧字大圓筆洗一件、丙字圓筆洗二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一件、有足無字盤式大圓筆洗三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