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陶瓷——原始陶瓷
2017/2/9 15:58:09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致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致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稱為“瓷器”。對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原始的陶瓷(約公元前21世紀):
原始彩陶: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陜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陜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于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后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彩陶顏料的成分,經光譜分析表明:赭紅彩中的主要著色元素是鐵,黑彩中的主要著色元素是鐵和錳。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鐵以外,基本沒有著色劑。根據這些分析結果,有學者推斷赭紅彩料可能是赭石,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紅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種配入溶劑的瓷土。在彩陶藝術中最常見的有兩種圖案形式,一種是具象寫實的,一種是抽象幾何形狀的,前者出現得較早,后者出現得稍晚。
彩陶的裝飾圖案非常豐富,常見的紋樣有魚、鳥、蛙、鹿等,還有少量的花卉紋和神人紋。有學者認為,這些紋飾與當時的圖騰崇拜有關,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還可以找到這些地區以魚、鳥為氏族圖騰的痕跡。
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陶器裝飾中以鳥為主要題材,而在這一地區的文獻中也有一些以鳥為氏族圖騰的傳說和記載。在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圖案中,有一種被拉長身體的雙頭多足鳥,這種鳥紋常常和太陽紋一起出現,表明這種以鳥為圖騰的氏族,也許是崇拜太陽的。在半坡文化晚期的彩陶中,有許多由陰紋和陽紋構成的雙關性圖案,它們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表達了圖案互相映襯、虛實相生、對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