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絢麗多彩的唐代文化
2017/6/6 11:50:10
唐代文化不僅是中國最燦爛的黃金時代,也是當時世界性文化。之所以如此,在于她的兼融并包的開闊胸襟。在我國陶瓷史上,繼青瓷、白瓷之后,長沙窯成為彩瓷系列唯一的具有代表性的瓷窯。它的崛起,與安史之亂,以及北人南遷和南方經濟文化的興旺發達有著必然聯系。其時間大致相當于8世紀后半期,即安史之亂之際。9世紀中期(即元和至大中年間),長沙窯發展到鼎盛時期,至10世紀(即五代十國時期)趨向衰落。長沙窯的藝術水平雖參差不齊,卻是繼敦煌石窯發現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發現。
長沙窯是1956年才發現的唐代古窯址,從窯址所出土的瓷器及殘片可分析,長沙窯瓷器的胎,比較松軟,呈黃灰色,內含雜質,工匠為求器面的平整,施釉之前,往往加一層化妝土,以求釉面光滑,所以胎釉燒結不甚緊密,會有剝釉及細開片的出現。 還有,多層保護釉也是一大特色。
主要器型有壺、罐、水注、碗、盤、碟等日常器物較多。以平底或餅底為主,還有較多的動物、人物的玩具或哨子。釉色有青、黃兩種,晚期出現白釉。
最具代表性長沙窯關鍵字有:短直頸、喇叭口、扁平雙并系把手、八角棱短流、模印貼花、圓形塊狀褐斑、釉下彩繪(嚴格來說,花鳥等精細圖案屬釉下彩繪、連珠紋等都屬釉上彩或釉中彩)、書法文字。
從中國揚州開始,沿著陶瓷之路的各地港灣遺址,都發現了長沙窯瓷片,而以位于湖南長沙銅官鎮的窯址最重要,這一唐代主要燒制貿易瓷的窯口,始為世人所認識。中國釉下褐彩的出現,約在六朝的青瓷業已發現,后來湘陰窯首先采取塊狀褐彩、點狀褐彩的裝飾手法,隨后長沙窯大量使用,并從一彩、二彩發展為三彩,開展出瓷器釉下三彩的新式技法,并成為唐代出口貿易瓷的大宗品類。
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
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
“石渚”,就是指長沙窯的所在地。詩中描寫長沙窯在燒制陶瓷時,煙火沖天,十分壯觀。
青釉褐綠彩山巒紋瓷壺
此件執壺,唇口,曲頸溜肩,腹部下重,前有管形流。所飾褐、綠聯珠紋繪成的重疊山巒。
以圓圖形相接,綴聯組成多種圖案的聯珠紋,是南北朝時期通過中亞傳入西域和我國中原地區的。
唐朝經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后,社會經濟繁榮,西亞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土,逐漸融入唐朝文化。長沙窯瓷中豐富的異域文化,促進儒家、佛教、伊斯蘭教文化三者相融共處。這件執壺上的聯珠紋,可以看成是西亞文化被中土文化吸收,與中國傳統繪畫結合后,創造出新穎的圖案。
白釉紅綠彩瓷壺
有人說,長沙窯銅紅的燒造成功,開創了彩瓷的新紀元。
此件白釉紅綠彩瓷壺器形較高大,釉色乳白,紅綠彩呈色鮮艷、純正,寫意畫面抽象、飄逸,其圖案既像飄動的彩帶又像起伏的山峰,雖是寥寥幾筆,卻把人們帶入無盡的遐想空間。
紅綠彩的著色劑為氧化銅,銅在氧化焰中呈綠色,在還原焰中呈紅色。在一件瓷壺要同時燒制出紅綠兩色、且都要呈色純正,其火候和窯溫把握難道是很大的,因此它十分珍貴難得。
白釉紅綠彩瓷壺
長沙窯胎質疏松,下筆有如宣紙,漂亮的暈彩。
青釉綠彩塔紋瓷背壺
小口、扁腹。兩側各有兩系。正面繪七級佛塔,兩邊樹木高聳入云,反映出“天下名山僧占盡”的佛教盛況。
佛塔,亦稱寶塔,還有稱為浮屠。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醬釉雙魚瓷壺
仿金屬制品。造型由兩條魚組合而成,兩側有直穿式紐,可知其為背壺。
這種酒壺當時稱之為“榼”kē 。
唐人的飲酒詩中多有用“榼”字的。壺與瓶是清楚的,白居易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