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馬家窯
2019/3/13 17:03:56
甘肅省臨洮縣城西南約十公里的洮河西岸,有個普通的村莊叫馬家窯村。1924年7月,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此發現了幾千年前的古文化遺存,其中以絢麗的彩陶為顯著特征。從此,以該地命名的馬家窯文化和甘肅彩陶聞名遐邇,迅速走進世界各地博物館及歷史、考古學領域。
網紋鳥紋彩陶罐
馬家窯遺址的發現和命名
是什么機遇讓一個外國人發現了馬家窯?瑞典人安特生本來是個地質學家,1914年,受北洋政府之邀請,擔任農商部的礦政顧問,協助尋找礦藏。后因時局混亂,在當時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下,改為尋找古生物化石和古文化遺存。1921年,他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進行了我國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了我國第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
勾曲圓圈網線紋彩陶盆
安特生當時認為:仰韶文化與中亞地區安諾和特里波列文化的彩陶有較多相似之處,可能存在自西向東的傳播。因此,為了尋覓彩陶文化的源頭,他不辭艱辛,在兵荒馬亂的1923年,逆黃河而上來到甘青地區,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在這里,他先后發現并發掘了臨洮辛店、馬家窯、寺洼山,廣河齊家坪、半山,民和馬廠、民勤沙井等著名古文化遺址,并驚喜地發現,這片黃土地埋藏了大量的彩陶。他在隨后發表的《甘肅考古記》一書中總結說:“甘肅考古,為期二年。足跡所涉,幾及甘省大半。所得結果,頗出意料所及”,對所獲得的甘肅彩陶贊美有加,稱之為“精美絕倫,可為歐亞新石器時代末葉陶器之冠”。
由于上述發現,甘肅成為當時考古學文化發現最多的省區,同時以確鑿的事實從考古學上證實了甘肅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且指明,彩陶是甘肅史前文化的鮮明特征。馬家窯文化和甘肅彩陶自此步入了學術界的論壇,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
當時雖然發現了馬家窯遺址,但安特生囿于資料所限,并沒有提出單獨命名的問題。他認為馬家窯、半山遺存應歸入仰韶文化的范疇,據此,安特生將甘肅史前文化分為六期:即齊家期、仰韶期(半山、馬家窯)、馬廠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1949年以前,學術界一般將馬家窯、半山這類遺存稱作甘肅仰韶文化。
神人紋彩陶壺
1945年4—5月,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在洮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及發掘,在寧定(現廣和)陽洼灣齊家文化墓葬填土中,發現甘肅仰韶的2片典型彩陶,據此認定:甘肅仰韶應早于齊家文化,糾正了安特生關于兩者之間的錯誤排序。1949年,夏鼐在《臨洮寺洼山發掘記》中認為:“馬家窯文化便是安特生所謂‘甘肅仰韶文化’,但是它與河南的仰韶文化頗多不同,所以我以為不若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另定一名稱”,他首次提出,過去所稱的“甘肅仰韶文化”,應單獨命名為馬家窯文化,這一觀點,逐漸被考古學界認可并接受。自此,馬家窯遺址發現以后,歷經二十五年,被認定為馬家窯文化的命名地。1961年,我國考古權威部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一書開始使用“馬家窯文化”這一名稱,并將半山、馬廠類型歸入馬家窯文化。1988年1月13日,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窯文化的分布、分期與源流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甘肅又恰好處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中,所以這里是探索和解決史前研究一些重大學術課題的關鍵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甘肅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包括馬家窯文化的研究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在積累了大量考古資料的基礎之上,歷經近百年的探索,我們對馬家窯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及六盤山,西至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