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延安出土的漢代陶灶
2019/6/5 17:57:09
灶作為人們生火做飯烹煮食物的器具,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出現,到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普遍使用。進入戰國時期,灶也由原始的火塘和可移動的陶灶發展演變為固定式的鍋臺,成為古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設施。而作為陪葬用的明器模型——陶灶,最早出現在關中地區的戰國晚期秦墓中 [1]。到了“事死如生”觀念盛行的漢代,陶灶進一步被明器化,與陶倉一起成套隨葬,成為兩漢墓葬隨葬陶器的核心器物,是兩漢時期人們思想觀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范圍內出土了大量的陶灶明器,主要分布在關中地區、洛陽地區、江漢地區、陜縣地區和臨沂地區 [2]。90 年代末以來,在陜西延安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墓葬,出土了較多陶灶,按材質可分為施釉泥質紅陶灶和彩繪泥質灰陶灶兩類(圖一)。這些陶灶造型獨特,制作精美,極具地域特色,筆者從當地博物館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且未公開發表的陶灶作一介紹,并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圖一 延安地區出土陶灶分布示意圖
一、施釉泥質紅陶灶
1.刻劃雙鶴紋黃釉綠彩陶灶
2005年延安市寶塔區臨鎮出土。三火眼馬蹄形。長23、寬22.5、通高22 厘米。灶面上火眼呈“品”字形分布,上置小釜,灶釜分體。右側釜上放一綠釉深腹甑,其余兩釜上各置一紅釉綠彩小盆,盆內有綠釉曲柄小勺,前排兩火眼間放一紅釉綠彩小罐。灶尾為一綠釉瓶形鏤空煙囪。上述灶面上廚具用品均可移動。灶前壁正下方開長方形落地式火門,火門上方用利器刻劃兩排菱形回紋,兩側各刻劃出一只相向昂首而立的仙鶴,刀法簡潔犀利。該灶通體施黃釉,菱形紋、鶴紋施以綠釉,極富裝飾意味(圖二)。
圖二 刻劃雙鶴紋黃釉綠彩陶灶
2.刻劃雙鶴紋醬黃釉綠彩陶灶
2007年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出土。形制與上述雙鶴灶相同。長25、寬 23.5、通高20厘米。灶面上放置釜、盆、勺等用具和鏤空瓶形煙囪。灶火門上方刻劃菱形回紋,兩側各刻劃一只相背而立,昂首前行、神態悠然的仙鶴。灶身通體施醬黃釉,菱形紋、鶴紋填染綠釉(圖三)。
圖三 刻劃雙鶴紋醬黃釉綠彩陶灶
3.刻劃雙鶴紋黃褐釉綠彩龍首陶灶
2006年延安市寶塔區李渠鎮馮莊出土。形制與上兩灶相同。長21、寬 22.5、高21厘米。灶面火眼上均置小釜,右側釜上置一黃釉深腹甑,灶面正中放一黃釉耳杯。灶尾插接一模制龍首形煙囪,作張嘴嘶鳴狀,龍首五官及頸部鱗片等細節清晰。灶面前沿和前壁上沿刻劃兩排三角紋帶,火門上部及兩側刻劃出菱形紋、三角紋以及水波紋帶。灶前壁兩側刻劃一對引頸長鳴、振翅欲飛的仙鶴,刻劃刀法簡潔洗練、嫻熟,頗具感染力。灶身通體施黃褐釉,菱形紋、三角紋、水波紋及鶴紋填染白釉(圖四)。
圖四 刻畫雙鶴紋黃褐釉綠彩龍首陶灶及龍首局部
4.刻劃雙闕紋紅釉綠彩龍首陶灶
2008年延安市甘泉縣道鎮清泉溝村出土。泥質紅陶。三火眼馬蹄形。長 21、寬19、高20厘米?;鹧凵现酶獌扔屑t釉曲柄小勺,右側釜上置一紅釉大甑,甑上腹部有弦紋數周。灶面上放置紅釉小盆、紅釉綠彩小瓶、小罐和反扣的紅釉耳杯等器具。灶面前沿刻劃出一菱形條帶紋,灶尾圓孔中插一只模制紅釉綠彩龍首形煙囪,龍首上昂,雙目圓睜,張嘴嘶鳴,造型威猛。灶前壁中下部開一長方形中空式火門,火門兩側刻劃出一對三角攢尖頂闕樓,上部刻劃三角紋和網格紋。灶身通體施醬紅釉,闕樓和三角紋用綠釉勾畫,釉水明亮飽滿。值得一提的是,該灶前部左側火眼上的小釜于紅色底釉上加施一層黑色釉,較為特殊(圖五)。
圖五 刻劃雙闕紋紅釉綠彩陶灶及龍首局部
5.彩繪雙闕紋醬紅釉綠彩陶灶
2007年延安市甘泉縣道鎮南義溝村出土。形制同上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