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遼代契丹瓷器
2019/7/9 15:42:51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鮮卑族的后裔,晉末始稱契丹。南北朝以來,契丹在今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游牧,與中原的關系逐漸密切。
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領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為我國北方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遼朝,遂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
隨著契丹人由畜牧、漁獵生產為主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生產為主,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制瓷業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唐、五代以來,在我國北方的邢(今河北邢臺市)、磁(今河北磁縣)、定三州內,先后出現了制瓷業。定州在最北方,與遼接近。遼代的手工業各部門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和渤海人發展起來的,遼代的制瓷業當然也不例外。
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這一期間,遼對定州曾進行多次的掠奪。而定州所屬的曲陽縣境,是定窯窯址所在地。所以遼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于中原的磁窯鎮和定州的定窯。
契丹人在其未立國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漁豬為業,瓷業是沒有根基的。遼的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遼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壺(因形如雞冠,又稱雞冠壺)、雞腿瓶的造型而聞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愛。遼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異,燒瓷品系與工藝也大體與華北白瓷系統諸民窯相同。
遼在歷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國土,為什麼?窮,國土上沒什麼資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過來拿點兒,所以遼多次進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窯口定窯,在定州這個地方,曾在宋跟遼的拉鋸戰中五易其手。遼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窯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顯三年(西元928年),遼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兒待了八個多月,很長的時間。八個月的時間足以把這個地方的經濟以及生產情況瞭解透徹。遼國當時急需這些人才,不排除一種可能,就是把這些人才帶走了。所以遼代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瓷器叫“遼白瓷”,非常白,與定窯白瓷非常像,不是專業人員,幾乎不能區分。
遼代瓷器的產生,跟當時遼和北宋之間訂立澶淵之盟有關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這一年簽訂的澶淵之盟,遼國得了便宜,坐享歲貢,每年宋朝政府該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該給多少東西就給多少東西。這個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現,為瓷器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生產基礎,遼代的瓷器也得以發展。今天能夠發掘出來的遼代的瓷窯大約有七座,離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門頭溝。
遼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響。遼三彩跟宋三彩之間,可能相互都有影響。遼代瓷器中還有一種很特殊的瓷器,方盤,方形的盤子。瓷器一般都是圓的,上轉盤一拉就圓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遼瓷為什麼做成方的呢?因為遼在歷史上都是用木頭盤,木頭做成圓的麻煩,做成方的簡單。所以當用陶瓷做的時候,還是沿襲舊制,也做成方的了。
遼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襲唐代陶瓷工藝,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雞冠壺、長頸瓶、鳳首瓶、穿帶壺、雞腿瓶、海棠花式長盤,注壺等。
器物造型有其獨創的風格,如鳳首瓶、長頸瓶、雞腿壇和雞冠壺等,都是中原地區所罕見。有些品種的造型來自契丹族傳統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雞冠壺造型具有明顯的皮革容器的痕跡,有的甚至把皮條、皮扣、皮雕花、皮繩環梁都一一表現出來,清楚地保留的游獵生活的形跡。
遼瓷,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蘊迷人的奇葩。它是遼代在繼承唐朝的傳統技術,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區的新工藝的基礎上又發展創新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游牧民族特點,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