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窯碗 直徑18.4厘米 斯坦利·赫茲曼為紀念阿黛爾·赫茲曼于1991年饋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錢志堅攝影 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以2.786億港幣成交的宋代汝窯天青釉葵花形筆洗,激發了國內藏家們對宋瓷的好奇和渴望。正如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的:宋瓷的藝術和市場價值在國內因為種種的原因長期以來被嚴重低估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我認為多數藏家對明清瓷器——尤其是乾隆朝前后的宮廷瓷器的偏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陡然富裕起來的藏家們對于代表皇家富貴和奢華文化的向往。在一個大眾文化被娛樂化了的清宮文化所淹沒了的當今時代,收藏家們的趣味也難免會受到時代氛圍的影響。在藝術史的光譜上,宋代陶瓷的輝煌成就,是后來的歷朝歷代所難以企及的,尤其是宋代單色釉陶瓷器,無論在極端的品位追求還是在精絕的制作技藝上,都無愧為中國陶瓷藝術的最高典范。從長遠來看,我相信宋代陶瓷的市場價值還會有樂觀的表現。 宋瓷在今天的藝術市場上不會像明清瓷器那樣容易見到,一是因為現存宋瓷在數量上遠遠不及明清瓷器,更重要的原因是內行的藏家們——無論是博物館還是私人收藏都不會輕易地出手。而多少令人糾結的是:現存宋代瓷器中很是可觀的一部分是在海外博物館或私人手中。自從19世紀末以來,海外的收藏者即對趣味高雅的宋代陶瓷——尤其是單色釉瓷器青睞有加,并長期進行搜集、整理、展示和研究工作。我對海外收藏宋瓷的最初了解,來自20多年前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研究生時葉喆民先生的中國陶瓷鑒賞課。葉先生一直推崇宋代陶瓷的偉大成就,他在其集畢生研究成果的巨著《中國陶瓷史》中有關宋代陶瓷的章節,第一句就直言“我國陶瓷歷史的高峰期是在宋代”。他更使用諸如“精美絕倫”、后人“望塵莫及”等高度的溢美之詞表達他對宋代陶瓷的激賞。記得他常常把自己收藏的宋瓷實物和大量的瓷片帶到課堂,讓我們用他的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學習。他也是我在美院學習期間唯一把我們帶到北京故宮瓷器館現場講授、解惑的教授。他對宋代陶瓷的精到分析,令我受益至今。而他對海外中國陶瓷收藏的關注,也讓我多年來一直對所到過的海外博物館的中國陶瓷藏品多加留意。 宋代陶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國和美國為多,其中不乏相當數量的精品。日本對宋代陶瓷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佛教僧人對于建陽窯天目釉茶碗的迷戀。今天日本的博物館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陶瓷器的數量,在中國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蓋了眾多窯口。日本博物館尤其熱衷于建陽窯、吉州窯、龍泉窯、耀州窯、定窯和磁州窯器的收藏。東京文化廳、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有上等的建陽窯和吉州窯茶碗,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光美術館、救世熱海美術館則有很好的定窯藏品。 英國的宋代陶瓷收藏精品,主要集中在自2009年4月納入大英博物館的坡瑟沃·大衛爵士中國藝術基金會收藏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無論是汝窯、定窯、鈞窯、官窯,還是龍泉窯、磁州窯和耀州窯瓷器,都有不少堪稱極品的稀世珍寶,因而長期以來備受行家矚目。而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也有多達數百件的宋代瓷器,其中不少屬于精品。 美國的宋代陶瓷器收藏,雖然沒有像英國的大衛基金會那樣薈萃精品和極品,但是收藏宋瓷的博物館之多和私人收藏數量之大,卻是英國所無法比擬的。除了本文要特別介紹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之外,其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