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中國古陶瓷
2019/8/17 11:42:50
綠釉陶樓 東漢 2-3世紀 高 104.5cm 住友集團捐贈
這個高一米的大樓閣,上兩層、下兩層是分開燒成的。東漢時期,用各種各樣的陶器隨葬是一個很流行的風俗,這些陶器,不僅有樓閣、谷倉,家畜的圈屋等建筑物,還有人物、動物俑。這個樓閣是一個展現樂人、弓箭手和農奴的珍貴的例子。但遺憾的是,這種樓閣的內在涵義到現在還不知道。這件器物全身施深色的綠釉,全器反鉛明顯。
綠釉壺 東漢 2-3世紀 高42.0cm 住友集團捐贈
這件器物鮮艷的綠釉發色,是把銅作為著色劑并加入鉛釉的結果。低溫燒成的綠釉陶器在東漢時期非常流行,并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被用作隨葬明器。這種釉的美麗色彩有著類似于青銅器的光澤。實際上,這件壺兩個肩部貼的鋪首和肩部及腹部的弦紋,表明了它對青銅器鐘的模仿。這個壺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一部分釉的表面變成了銀色,這是因為它長時間埋在地下的結果。壺的口部扁平而且呈喇叭狀,在唇部上面可以看到乳釘的痕跡和釉斑,這說明它曾經被顛倒過來燒制。壺的足部較小,在底部變寬并呈八邊形來強調它的圓形。
青瓷印紋四系罐 越窯 東漢 1-2世紀 高29.2cm
這是一件東漢時期出現的印花青瓷的例作。這種青瓷的釉面薄而均勻,清亮透明,和此前的原始青瓷和灰釉陶完全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時期青瓷制作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另一方面,這種瓷器規整的器形和清晰的拍印紋飾,與同時代的印紋硬陶和黑褐釉陶有著共同的特征。浙江省的上虞、寧波和永嘉的窯址出土過具有類似紋樣的瓷器。
青瓷堆塑罐 越窯 吳-西晉 3世紀 高48.5cm
唐以前的越窯青瓷中,經常可以看到動物紋樣的獨特器形,這就是其中的一種。這個壺的口部是筑有幾層之高的塔型樓閣,還有人物和動物堆貼在上面,這是一種叫“神亭壺”的隨葬明器,是從東漢時盛行的五聯罐發展而來。這種青瓷在以浙江省為中心區域的三國和西晉墓地中的大量出土,它的功能受到了地域和時代的限制。人們曾試圖根據其上層部分的形式和裝飾內容來對它們進行分類。在龜趺支撐的碑上有“會嵇出始寧用此喪葬宜子孫作吏高遷眾無極”的銘刻。
彩繪宮女俑 唐代 7-8世紀 高37.7cm 住友集團捐贈
與開元年間(713-41)以后流行的、體態豐滿溫雅的“樹下美人”樣式的女俑相比,這個宮女俑細腰瘦身的姿態,反映了唐初的理想女性形象。她的頭發向上高高梳起,是唐代段成式《髻鬟品》中的“半翻髻”發型,在唐初很流行。她的前額飾有紅花。華麗的衣服上裝飾有朱、青、綠、黑等色彩和金彩,臉上的表情秀麗優雅,看起來有如仙女。對于她的舞蹈和手持之物有不同的觀點,但相對于樂妓或舞女,她更可能是一個侍女。類似的器物在陜西省長武縣有過出土,另外最早從永青文庫開始,日本和外國收藏的例子也為世人所知。
彩繪仕女俑 唐代 8世紀 高50.5cm 住友集團捐贈
在仕女的發髻上可以看到大的結,胸前的手指似小鳥狀。素燒的塑像的表面先涂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再用彩繪工具上彩料。然而,因為埋在土里,絕大部分的色彩都慢慢剝落了。唐代的俑很流行,除了彩繪的,也有三彩。這個獨特的塑像生動地捕捉了年輕女子天真無邪的神態,而成為是仕女俑中的屈指可數的杰作。
三彩堆貼寶相花紋水注唐代 7-8世紀 高22.0cm 住友集團捐贈
這個水注的形狀,與一種叫“奧諾喬”(譯注: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陶酒壇)的器皿相似,它反映了地中海文明對唐朝陶瓷業的深遠影響。精巧的花瓣狀壺嘴、曲線優美的把手和致密的球形身體,造型小巧而又充實。高高的底足增加了這種水注的輕快愉悅的特征。器身施一層黃褐釉。除了把手和頸部的上方外,其余部位被涂了兩層綠釉。此外,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