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森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2019/11/6 12:21:43
1717年,神圣羅馬帝國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1670—1733)為了得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helm I,1688—1740)收藏的151件中國青花瓷,用他的600名龍騎兵與之作了交換。龍騎兵(Dragoon)是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歐洲流行的兵種,他們上馬是騎兵,下馬為步兵,頗具戰斗力。被奧古斯都“賣”到他國的騎兵,編入普魯士(即日后的日耳曼)陸軍,組成薩克森94步兵師,綽號“瓷器兵團”。而原陳設于柏林近郊奧拉寧堡宮和夏洛滕堡宮的青花瓷瓶,轉移到奧古斯都二世的茨溫格宮中,被世人稱作“龍騎兵瓶”或“近衛花瓶”(圖1)。
1.德累斯頓茨溫格宮瓷器走廊陳列的“龍騎兵瓶”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于7月26日至11月3日舉辦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中,奧古斯都二世用騎兵換瓷器的故事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觀眾在驚嘆于國王的“壯舉”的同時,也在發問:這個國王為何如此癡迷瓷器?他收藏有什么樣的中國瓷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的陶瓷藏品就是建立在奧古斯都二世所收藏瓷器的基礎之上的。本文無意于全面介紹國王的收藏清單,而是以“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展覽中展出的相關器物為例,管窺奧古斯都二世的中國瓷器收藏。
凡爾賽宮:歐洲時尚風向標
1687年6月14日,還是薩克森王子的奧古斯都來到巴黎,參觀了凡爾賽的特里亞農瓷宮(Grand Trianon),那是法王路易十四修建的一座瓷宮,是后來歐洲園林里無數仿中國式寶塔和亭子的鼻祖。它是一幢法國古典主義的建筑,外觀與一般文藝復興建筑類似,但細節裝飾是仿中國式的,里外用瓷磚貼面,屋頂貼藍白相間的瓷磚,室內用中國家具和瓷器裝飾。據說建筑依據的是衛匡國的《中國新圖》,能看出南京瓷塔的影子。(注1)
南京瓷塔是明永樂皇帝所建,即南京大報恩寺寶塔。它除了八角形的挺拔造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通身五光十色的琉璃。琉璃這種裝飾材料所表現出的奇妙而夢幻般的效果,對于熱衷于體驗異國情調的歐洲人來說,無異于一個奇跡。或許是不了解二者的差異,或許是對瓷器的偏愛,歐洲人選擇了陶瓷作為早期仿中國式建筑的裝飾材料。
瓷器帶動了中國風尚在西方的盛行。在“中國風”的初期,最使西方人癡迷的是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德國學者利奇溫(A. Reichwein)曾表示,洛可可時代歐洲對于中國的概念主要不是通過文字得來,而是通過瓷器的纖細優雅和絲綢的輕柔飄逸得來。
16世紀之前,輸入歐洲的瓷器還不是很多,而且途徑復雜,價格高昂。16世紀后,葡萄牙人開始經營中國瓷器,17世紀商業規模擴大,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中西方之間的瓷器貿易經歷了發展和高潮階段,瓷器也從最初單純的裝飾品,進一步與洛可可風格融合后,開始用于裝潢鑲飾,與建筑融為一體。凡爾賽瓷宮是瓷器早期進入歐洲的具體表現,法王路易十四的兒子大太子(1661—1711)用中國瓷器來裝飾他在凡爾賽宮的私邸,又因為法國宮廷一向是歐洲的時尚風向標,所以德國君主也開始跟風效仿。1693年巴伐利亞選帝侯在慕尼黑設立瓷器陳列室;勃蘭登堡選帝侯,也就是后來的普魯士國王,1706年在夏洛滕堡宮設立了瓷屋。(注2)凡爾賽宮的瓷器收藏,無疑也給薩克森王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本宮:薩克森國王的瓷器宮殿
當時的普魯士王室和法國的波旁王朝都是中國瓷器的收藏大家。為了顯示薩克森王國的經濟實力,也為了滿足個人的收藏愛好,成為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的奧古斯都二世在18世紀初也開始購買、收藏中國瓷器。途徑則是通過當時壟斷東西方瓷器貿易的荷蘭東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