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越南彩繪瓷
2020/9/17 11:52:01
本文根據越南升龍皇城、會安沉船等各大考古遺址發掘以及公私收藏的越南瓷器相關研究成果,輔以古代文獻,系統介紹了越南彩繪瓷的概況,并對其年代、產地、技法等展開深入探討。研究發現,越南彩繪瓷應是在黎初朝時期開始生產,產地為升龍官窯。當時升龍官窯生產的越南彩繪瓷主要供給升龍皇城的上流階層生活使用,或是向周邊富裕王國出口。
一 引言
陳朝末年越南北部一些窯場開始燒制青花瓷,盡管其工藝尚無法與中國媲美,但也很快取得了諸多顯著成果,不僅面向國內,而且與中國瓷器一起,在同時代出口東南亞、東亞,甚至遠銷西亞。特別是15世紀黎初朝(1428-1527)時期,明政府對越南的統治結束(1407-1427),越南陶瓷制造工藝在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上真正得到了發展。這一階段正是越南青花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從造型到紋樣都達到了巔峰水平[1]。
在這一黃金時期,越南青花瓷開始拓展新的裝飾方式,將釉上彩繪與釉下青花相結合,我們統稱這類瓷器為彩繪瓷。彩繪瓷主要有兩種上色方式,即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先以鈷藍彩在胎體上描繪紋樣,上釉后入窯燒制成青花瓷。釉上彩則是在釉下青花燒成后,于釉上加彩(綠彩、紅彩、黃彩),再經過二次低溫焙燒使彩色緊緊附著于釉面,使釉下青花與釉上的裝飾相結合。在成功運用這種技藝的基礎之上,當時的越南工匠又進一步創新,脫離青花,只保留釉上彩的部分,形成新的裝飾手法。從上述工藝分析可見,本文介紹的越南彩繪瓷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另一種是只繪釉上彩而不繪青花。
因青花與釉上彩的結合相得益彰,為這種瓷器創造出獨特的美感,中國人取名為斗彩以及五彩。日本人使用術語Iroe來表示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工藝,以著名彩繪瓷“柿右衛門”(Kakiemon)為代表。西方學者在描述彩色瓷器時多用英文術語“polychrome”(彩繪陶瓷)或“enamel”(琺瑯)來形容[2]。
越南彩繪瓷在以往一些研究中有所介紹,但從未被視為一種獨立的類別,而通常將其與青花瓷混為一談。因此,學界對越南彩繪瓷的歷史和演變認識仍十分有限,尤其是技法、審美、年代、產地及其在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發揮的作用等問題,尚未得到充分關注。過去數年來在升龍皇城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使對越南彩繪瓷產地、年代和工藝的考證更具說服力。鑒于此,本文根據考古遺址出土以及公私收藏的越南瓷器與相關研究,輔以古代文獻,介紹越南彩繪瓷的概況,并對其年代、產地、技法和社會功能展開深入探討,冀以促進學界更好地認識和評價越南彩繪瓷的歷史及藝術成就。
二 器類和工藝
目前可見的黎初朝時代彩繪瓷器至少有14類,包括碗、盤、盆、洗、罐、蓋盒、硯、瓶、壺、酒瓶、盅、花口高足盤以及瓷磚,其中以大盤數量最多。每類器物的形狀與紋飾都非常豐富,生動地展現出歷史上的市場需求和社會品位的多樣性。
大盤平均口徑在30到46厘米,這是黎初朝時期越南的代表性瓷器。從外形來看,這類瓷器突出特點為深腹,平底,常見圓口和花口兩類口沿。圓口盤通常為折沿曲腹,芒口,燒制時大盤兩兩對口疊燒防止粘連。這類大盤多出自不同的窯場,質量參差不齊,是紋飾圖案最為豐富的一類。花口大盤則更為高檔,做工精細、造型講究、紋飾精美,通常是單只燒制。盡管這兩類大盤質量有高低之分,但共同點在于器內外都有繁密的紋飾,底部普遍施棕色釉。大盤外壁有的繪有仰蓮瓣紋,內填花葉與藤蔓圖案,內壁繪有仰蓮瓣紋,繪梭形花葉紋,或菊、蓮、牡丹等纏枝花葉紋,抑或云紋、如意紋等。內底平坦開闊,尺寸與足徑相仿,有的繪以水榭人物、鄉野泛舟等風景,或獨特的圖案如龍、鳳、麒麟、獅子、麋鹿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