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景泰藍器欣賞
2021/9/18 11:32:30
“琺瑯”又稱“佛朗”、“發藍”,是一種覆蓋于金屬制器物表面的玻璃質材料,因出于東羅馬帝國的佛區,以音譯而得名。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的掐絲琺瑯器釉質細膩潔凈,表面晶瑩若水晶,紅、藍、紫、草綠等色琺瑯鮮艷醒目。此時期圖案多為纏枝蓮花紋,花朵碩大,枝葉肥厚舒展,布局疏朗大方,間襯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獸耳三環尊
景泰藍誕生于皇宮,是皇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紫禁城金鑾寶殿,或者是國子監辟雍宮、頤和園排云殿等等,在這些帝王尊屬的殿堂,景泰藍的寶石般的光芒總是令人贊嘆。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
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見景泰藍在中國歷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她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現如今,景泰藍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擁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譽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梅瓶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
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其制作工藝以金屬(主要是紅銅,少量為金)做胎,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于成形的金屬胎表面形成花紋,然后填施各色琺瑯料,再經焙燒、鍍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華美,琺瑯五彩斑斕,與通體繁密的金線和金飾交相輝映,呈現出富貴豪華之氣派。
掐絲琺瑯花卉紋玉壺春瓶
明宣德
目前所見掐絲琺瑯實物中時代款識最早者即為宣德款制品。
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瑯器琺瑯色澤純正、濃郁、沉著,表面光澤溫潤,但與元代琺瑯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纏枝蓮花紋仍然為主要的裝飾題材,且沿襲元代風格,以單線勾勒枝蔓,花葉碩大飽滿。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出戟觚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直頸瓶
掐絲琺瑯獅紋雙陸棋盤
掐絲琺瑯工藝原為“舶來”之物,應是元明之際中國工匠借鑒阿拉伯半島的“大食窯”制作工藝并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清兩代,琺瑯工藝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明代御用監和清代造辦處均設有專為皇家制做琺瑯的作坊。于是,琺瑯工藝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雖不長,卻很快地成熟起來,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躍而成為宮廷工藝品之大類。
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紋盞托
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紀中期-16世紀初),銅胎掐絲琺瑯器的制作在花葉紋飾和琺瑯質地上都產生了一些新變化。纏枝蓮紋之外,海馬紋、獅戲球紋、花鳥紋等也頗為流行。掐絲線條愈加纖細,圖案布局亦顯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澤度低或不具備光澤,砂眼增加,反映出琺瑯質量的下降。
掐絲琺瑯獅戲球海馬紋碗
故宮博物院現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四千余件,紛繁多彩,琳瑯滿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國,各個時期的琺瑯作品大備于此,從中可一覽中國琺瑯工藝盛衰發展之狀況。
掐絲琺瑯八獅紋三環尊
掐絲琺瑯獅戲球紋藏草瓶
掐絲琺瑯花鳥紋方尊
明晚期
16世紀中期以后,我國的掐絲琺瑯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以明萬歷時期(1573-1619年)的作品為代表。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仿生”造型掐絲琺瑯器的制造;琺瑯顏色品種的增加和運用;各種吉祥圖案和宗教題材的流行。此外,這一時期掐絲琺瑯器的花紋裝飾更盛行雙線勾勒技法。
掐絲琺瑯龍鳳紋盤
掐絲琺瑯甪端
掐絲琺瑯八寶紋長方熏爐
掐絲琺瑯雙龍戲珠紋花口盤
掐絲琺瑯鴛鴦式香熏
掐絲琺瑯福壽康寧字圓盒
清早期
清康熙朝的琺瑯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絲琺瑯工藝的發展狀況,是清代琺瑯器生產承前啟后的時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遺存于宮內的明代御用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