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山西古代窯址標本
2024/3/24 17:23:16
1950以后,故宮陶瓷工作者曾先后對全國各地一些古窯址進行調查、發掘,并采集回大量瓷器標本。故宮博物院歷年調查古窯址所采集的標本涉及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140余個窯口,共計約3萬片。這些標本使我們能清楚了解古代各陶瓷窯口燒造陶瓷的歷史,確定傳世或出土陶瓷器的窯口歸屬。
山西古瓷窯口遺址較多,地方方志多有記載。20世紀50年代僅發現3處窯址,后來文物考古部門對山西的窯址逐個進行了調查,方志記載的古瓷窯遺址中有二分之一得到了證實。80、90年代以后陸續有新的發現,山西窯口瓷器各窯口已明晰,漸成體系。
長治窯
窯址在山西省長治縣八義鎮,金代瓷窯。以燒紅綠彩繪碗、塑像為主,兼燒少量白地黑花器物。紅綠彩碗的里心、圈足上都有五個支燒痕,紋飾以花卉為主,另有少量魚紋、題寫的詩文。
長治窯紅綠彩瓷器是釉上彩的鼻祖,明清瓷器釉上彩做法相承于此。燒制方法是在坯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后再涂一層透明釉,入窯燒成白瓷。在燒好的白瓷上,用毛筆蘸上紅綠黃彩在白釉面上描繪紋飾,然后二次入窯,低溫烘烤,使彩料和瓷釉慢慢燒結,燒成獨具特色的紅綠彩瓷。
榆次窯
窯址在山西省榆次縣孟家井,孟家井舊屬榆次縣,就是文獻中記載的榆次窯。宋至明代瓷窯。窯址遺物以黑釉、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白釉瓷多有印花裝飾,線條粗獷,釉色白中閃黃,因系疊燒,碗心有一圈無釉。黑釉瓷也有印花裝飾者,但數量較少。還發現少量醬油、青釉印花、白地黑花瓷器標本。
大同窯
窯址在山西省北部大同縣瓦窯溝,這里就是《大同府志》中提到的“青磁窯”。燒瓷時間為金、元兩代。窯址遺物以黑釉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器物有瓶、罐、盆等。裝飾技法有剔花和劃花兩種。剔花作風粗獷;劃花線條較細,以復線水波紋稍多見,亦見有劃花水波游魚者。
河津窯
窯址在山西省河津縣北午芹,距縣城30公里。唐代燒白釉瓷黑釉瓷,白瓷有注子、碗等。宋代燒白釉折腰盤、盆、碗等,裝飾技法有浮雕蓮瓣紋、綠彩、印花、珍珠地劃花、剔花等。
2016年3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四處瓷窯址展開區域性系統調查,摸清了它們的分布范圍及保存現狀,標本也更豐富,為了和以前故宮的區分,此處對新發現的不做描述。
河曲窯
金代瓷窯。窯址在山西河曲縣陽坡泉與硬地節。主要燒白釉、黑釉器物。白釉瓷器形有盤、碗、盆等。裝飾主要有劃花和印花,不施化妝土者釉呈青灰色,為河曲窯特有的色澤。黑釉器有刮釉疊燒碗和弦紋供器。
懷仁窯
窯址在山西省北部懷仁縣。金、元時期瓷窯。以燒黑釉瓷為主,器物有弦紋瓶、大口罐等。劃花裝飾者較多,線條簡練,釉面烏黑晶瑩。大口罐的口較厚,與大同窯的口沿削平不同。釉有的產生油滴結晶,但發現不多,其中油滴盞最為著名。除黑釉外,還燒白釉、白地黑花、醬釉品種。
渾源窯
窯址在山西省北部渾源縣。發現窯址三處,以古磁窯燒造年代最早,始燒于唐,窯址遺留不少白釉、黑釉碗、罐標本。蓆紋裝飾與河南瓷窯作風相同,里白釉外黑釉碗具有地域特征。金元兩代盛燒雁北地區常見的黑釉剔花瓷。此外,還有青釉、黑釉瓷,白釉劃花、剔花、印花、白地黑花及鈞釉瓷器。該窯所燒瓷器品種之豐富,在燕北地區是少見的。
霍州窯
窯址在山西省霍縣陳村一帶。創燒于金而盛燒于元。以燒白瓷為主,光素者居多,間有少量印花裝飾。霍縣窯器物胎釉潔白,用支釘支燒,器里及足均留有5個小支釘痕。霍縣窯即文獻記載“彭窯”所在地。元以后燒白地褐花高足杯、碗等器物。
元代墓葬中有大批霍窯精美物件出土,范圍較廣,山西鄰近周邊省份均有出土,甚至北京元大都遺址都有搜集同類瓷片,足見霍窯的精細白瓷已經作為高檔器物在社會上層廣泛使用。
交城窯
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