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履之往 青瓷為開——北京師范大學隊員走進青瓷傳承大師夏侯文藝術館
2016/9/2 12:45:08
夏侯文,青瓷界執牛耳之人;景德鎮的靈氣滋生了他不卑不亢,一以貫之的秉性,一雙巧手令多少素胚華彩四溢,奪人眼球。
隊員在夏侯文藝術館前合影
當第一縷澄澈透明的光柝從那層疊的葉子中穿梭,與我們的臉頰親密接觸,融化了我們所有對擺脫被子溫存的一絲眷戀。我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迅速洗漱,便滿懷期待踏上了今日的調研之途。今天我們拜訪的對象是國家級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夏侯文老先生。拜訪前夕,我們便深入了解了青瓷燒制技藝的基礎常識,對夏侯文生平的基本經歷也爛熟于心,而其《雙魚洗》、《飛龍在天》的聲名早已馳名海外,令我們心向往之。
梅青釉《荷風筆筒》 作者:夏侯文 現館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一.薪火相傳,推陳出新
一如既往的“徒步”,夾雜著歡聲笑語,我們悄然抵達了夏侯文藝術館。進到館內,目光朝展臺微微一瞥,蓮花瓣狀的粉青盤內,兩條橙紅色的小魚姿態搖曳靈動,似有所語。我們不由贊嘆稱迭。
垂涎欣賞之余,一風華正茂,器宇軒昂的中年男士迎面走來,他就是夏侯文先生之子夏侯輝大師。夏侯輝大師領著我們參觀了展廳,并與我們深入交談了對青瓷的些許見解,他稱現代龍泉青瓷的發展與時代潮流演進存在某種契合關系。即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人們大多關注溫飽問題,故青瓷制造側重發揮其耐用的效能,因而厚胎青瓷在當時風靡一時。竹節杯在實用主義浪潮蔓延擴散中逐漸深入人心。夏侯輝大師稱挪威的路易·愛麗坦言:自己生平有兩件最喜愛的青瓷作品,一為竹節杯,二為竹節筆筒,而這兩件作品恰出自家父之手,言語間流露出些許驕傲意味。他稱竹節杯創造了銷售奇跡之淵藪在于竹節杯柄的設計暗含節節高升的寓意。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與深化,人們逐漸將關注點遷移至青瓷的審美層面,薄胎青瓷逐漸成為龍泉青瓷的主流制作方向。其輕盈的特質迎合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實現了器物與生活的完美吻合。
夏侯輝大師稱家父作品之所以能獲得諸人交口稱贊,在于其能發揮自身的科班優勢。意即他制作前事必躬親地繪制好圖紙,既使制作工序有理可循,又為作品的后續傳承創造了可能性。而父親的釉上彩技術與書法、國畫寫意的融合令龍泉青瓷進入出神入化之境。最后夏侯輝大師亦表示了隱憂:龍泉青瓷盡管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正走向二次復興,但其樣式雷同化的問題仍不容忽視。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贈饋之間見真情
在展廳飽嘗視覺饕餮之后,下樓后,發現大師正淺淺翻閱圖冊,時而漫不經心,又時而若有所思,仙風道骨顯露無疑。
呷一口清茶,大師開始侃侃而談,字字珠璣,字句間無不透露哲思。大師語重心長地說,盡管而今看來,我們的專業難以短時間內產生實際功效,但我們應該一心一意,以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自勉。任何成就的取得必屬于勤快的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夏侯文大師稱自己當初和另一本科同學畢業后一同進入陶瓷廠工作。同學能言善道,一路扶搖直上成為副廠長后,便對青瓷技藝棄如敝屣,而今逝去卻也無人知曉;自己雖暫時不被賞識,但腳踏實地,將青瓷技藝一以貫之,而今名在四方。
面對名利,我們可能一時無所適從,夏侯文大師以自己與啟功先生的“奇緣”勉勵我們。有一次,啟功先生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浙江省政府的某政協代表亦與會。而該代表與夏侯文大師交情匪淺,因此他與啟功先生交談間提及有一個名為夏侯文的年輕人在青瓷燒制方面卓有成就。啟功先生便稱要題字贈有緣人,政協代表旋即打電話問夏侯大師是否有想題的字,夏侯大師脫口說要“夏侯文收藏證書”幾個字,拿到字后大師深感不安便立即著手燒制了畫筒贈予啟功大師;啟功大師又復以“藝無止境,推陳出新”贈之。夏侯大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