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歷代陶瓷名家簡介
2010/12/29 21:39:22
趙慨
字叔明,晉代人,曾在晉王朝做過官。據《浮梁縣志》記載,說他“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景德鎮陶瓷行業,一向奉他為師祖。明代洪熙年間,曾在“御器廠”建“師主廟”,后又稱“佑陶靈祠”,以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據推斷,趙慨與制瓷業的有密切的關系,對瓷器的燒造或瓷業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起初置祠廟是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后來就逐漸神化了。
陶玉
唐初景德鎮鍾秀里人,精于制瓷。清朝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一書中說:“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鍾秀里人陶氏所燒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天下’。”書中對燒造瓷器的“陶氏”,是否即“載瓷入關中”的陶玉,沒有交待清楚;但從下文“霍器”為霍仲初所作來判斷,“陶氏”即陶玉。
霍仲初
景德鎮東山里人霍仲初,也是初唐制瓷名手,與陶玉齊名。“陶窯”與“霍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唐初景德鎮兩座名窯。霍促初所燒造的瓷器,當時人稱“霍器”,甚美,“色亦素,土土善膩,質薄,佳者瑩鎮如玉。”唐武德四年,他曾奉詔“制器進御”,可見其瓷質之優。
“陶窯”與“霍窯”,雖見于文獻,但目前還查無實據。在對景德鎮古窯址的多次發掘中,既未見唐代窯址,亦未見唐代典型器物。不過,也不能輕易否定,因為《景德鎮陶錄》是一本嚴肅的關于古瓷的著述,且歷來為陶瓷學者所引用。對于歷史上是否有陶、霍二窯及陶玉、霍仲初其人,現在還只能存疑,有待日后證實。
劉永之
宋代景德鎮的瓷雕藝術人,善塑佛像,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觀音底座有“劉永之造”字樣。這尊觀音,雕刻精細,堪稱宋代瓷雕精品。
周丹泉
字時道,蘇州人氏。明朝隆慶、萬歷年間在景德鎮燒瓷,為當時制瓷名手。他特別善于仿古瓷,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和獸面戟耳彝,尤為逼真。往往一品造出,四方竟購,以至不惜千金爭市。“又能燒陶印,文式,辟邪,龜象,連環,瓦紐,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景德鎮陶錄》)
崔國懋
明代景德鎮的民營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且出現了一批杰出的制瓷名家。隆慶,萬歷年間的崔國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名聲在周丹泉之上。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所作瓷盞或較宣成兩窯為大,而精好則一;余青花彩色悉同,為民窯之冠。”(藍浦:《景德鎮陶錄》)
吳昊十九
姓吳,行昊十九,自號壺隱道人,浮梁景德鎮人氏,約生于明嘉慶前期,卒于萬歷后期。能詩善書;書法近元代趙孟兆頁體。畢生從事陶瓷工藝,所作色料精美,諸器皆佳,人稱“壺公窯”,是一代制瓷名家。善仿宣德,永樂名瓷,精美足以亂真。所造壺類非常雅致,壺底署“壺隱道士”款。他最突出的成就是發明了薄胎瓷,其中流霞盞和印幕杯尤為著名。盞色明如朱砂,杯則潔白晶瑩,均薄如雞蛋之幕,一件只重半銖。一時瓷名大振,四方爭求。盡管能獲大利,他卻悉心研究工藝,并不好利,仍是房舍破舊,起居儉樸,過著清貧的生活。吳昊十九雖然“隱陶輪間,與眾作息”,但與當時名流如萬歷進士、太仆少卿李日華,萬歷進士、御史樊玉衡等,頗有唱和。
李日華在所撰《紫桃軒雜綴》中,對他及他的陶藝評價很高,并曾寄詩說:“為覓丹砂到市廛,松聲云影自壺天,憑君點出流霞盞,去泛蘭亭九曲泉。”樊玉衡亦有贈詩云:“宣窯薄甚永宣厚,天下馳名昊十九,更有小詩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
由于古籍記載的疏略,在很長時間里,對吳昊十九的名字眾說紛紜,或稱昊十九,或稱吳十九,或簡吳為,莫衷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