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秘色瓷的佛教美學
2014/12/3 14:49:25
法門寺是中國佛教的一處千年圣跡。1987年4月3日,法門寺因修建半壁坍塌的明代真身磚塔,考古工作者在塔基下意外發現了唐代真身寶塔地宮。在這批發掘出土的唐代珍貴文物中,共有13件(另有一件未記載)唐代越窯青瓷。在同時出土的石刻《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文中,將這批精美絕倫的越窯青瓷記載為“瓷秘色碗七口,內二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這里所謂的“秘色瓷”就是越窯青瓷。這14件瓷器(包括未入帳的一件)表面呈現為有差異的兩種釉色,其中12件為青綠色或湖綠色,另外兩件為青黃色。從釉色品質上看,釉質晶瑩潤澤,色澤非常純正,看上去仿佛湖水一般清澈潔凈;從器型上看,造型獨特,輪廓線條自然流暢、大方得體;從制造技藝上看,作工非常精巧,器物的口、腹、底各部渾然一體。如此數量多、質地優良、制作精巧的唐代皇室秘色瓷的出土,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次。它不僅揭開了唐代秘色瓷的身世之謎,使中國陶瓷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也為今后秘色瓷的鑒別提供了真實的實物標準。因此,研究法門寺秘色瓷的佛教美學特征,對于全面了解法門寺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法門寺秘色瓷在造型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著名陶瓷藝術家楊永善先生將中國古代瓷器造型成就歸納總結為四條:一是通過象形取意來塑造器形方法;二是器形工整的求全造型方法;三是造型過程中不斷完善和修改的方法;四是造型生動富有詩意的方法。這四條對于評價瓷器造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法門寺秘色瓷來說,造型上的藝術特征還表現在“三個結合”方面。
抽象與自然的結合,體現其原生性。瓷器的造型藝術,包含了多重豐富的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一種生命的理念。藝術的抽象是一種傳統的造型方法,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說:“由再現(模擬)到表現(抽象化),由寫實到符號化,這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過程,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也就是說,依據自然現象和實際物體,通過簡約化或提取其中特征的手法,從而構成另一個簡潔的、概括的形象。秘色瓷的碗、盤、碟、瓶中就包含了不少荷花、菱形花、葵瓣的造型。出土的五瓣花口內凹底秘色瓷盤的沿口呈現出五曲花瓣的形狀,線條生動流暢,造型高雅清秀,宛如一朵正在綻放的花朵,體現了象形取意、抽象與自然結合的造型特征。它不但具有較好的美感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傳達出唐代宮廷貴族的審美情趣和愛好,流露出深層次的審美意蘊。
功能與審美的結合,體現其裝飾性。盡管審美文化是“一種更高的、更遠離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但它終究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如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宗教信仰自由,所以唐代的飲食文化、茶文化十分盛行。在唐代名目繁多的飲食瓷器中,生產各式各樣的碗、盤占據了日用瓷的首位。精美絕倫的秘色瓷作為唐代宮廷的貢品,完美的詮釋了器物功能性與審美性的結合。法門寺秘色瓷器中的葵口造型始見于唐代,是瓷器碗和盤的花口形式之一,主要是在圓形瓷器口沿上做了等分的連弧花瓣狀,形似秋葵花,故名葵口。常見的葵口有四瓣、五瓣、六瓣之分。法門寺出土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就屬于其中的一種,它的造型簡約,干凈利落,設計新穎巧妙,滿足了宮廷貴族對瓷器的藝術審美追求和實用需求,不僅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風范,而且體現了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
宗教與藝術的結合,體現其神圣性。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在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密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尤其在唐代,與密宗有關的文物,多來自皇室的供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