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祖——越窯的千年發展脈絡
2015/7/14 11:30:17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唐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的詩句,非常形象的贊美了越窯青瓷釉色青翠美麗。目前發現,文字記載“越窯”最早的就是這首詩。
縱觀我國的陶瓷發展,從紅陶到灰陶、從灰陶到原始瓷、再從原始瓷到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而“青瓷之祖”越窯就誕生于原始瓷發展的戰國時期。
因越窯的范圍主要分布在唐代越州行政管轄的七個縣,包括現在浙江的余姚、紹興、諸暨、蕭山、上虞等。所以,把越州燒造的瓷器統稱為越窯。東漢中晚期,越窯燒制成功了我國最早的瓷器,也因此成了“青瓷之祖”。越窯在東漢到宋代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跟其它窯口一樣,經歷了創燒、發展、鼎盛和衰落的過程。
原始青瓷
下面,我們就按這四個階段,大體來漫談一下越窯青瓷器型裝飾和胎釉演變,來掌握“青瓷之祖”——越窯的千年發展脈絡。
漢代青瓷
一、初創時期(東漢):這一時期越窯青瓷產品在成型、燒制工藝上與原始瓷一脈相承,器型、裝飾上多仿照當時的青銅和漆器禮器。同時出現了五聯罐、雙系罐、盤口壺、鬼灶、碗、盤、洗、耳杯、熏爐等,一般施釉不到底,有的僅上半部,多為平底。釉色以淡青色為主,少有黃釉或青黃釉。
越窯的瓷胎從早期到晚期,都是灰白色的,無非就是或偏灰或偏白點而已,胎質從早期的疏松,發展到后來的致密。
晉代越窯青瓷
二、發展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是越窯青瓷的第一個發展高峰,產品以動物題材最為普遍,有以動物形象作為整體造型的,如羊形燭臺、蟾蜍水盂等,有作為局部裝飾的,如雞頭壺、虎頭罐、獸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種動物形象和人物、亭臺樓閣于一身的堆塑罐(簡稱谷倉)。東漢的五聯罐到東吳、西晉就發展成為谷倉。
這里明確了幾個界限問題:五聯罐一定是東漢的。羊形燭臺、蟾蜍水盂等動物器型和堆塑谷倉一般是晉代的。雞頭壺一般出現在三國到南北朝,并從胖矮向高大發展。
五代秘色瓷
三、鼎盛時期(唐晚期、五代、北宋早期):唐代中晚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繁榮昌盛時期,瓷業生產遍地開花,爭奇斗艷,“南青北白”的瓷業格局就在這一時期形成。越窯以慈溪上林湖地區為中心迅速向周邊拓展,制瓷技術進一步改進,開始大量使用匣缽裝燒,在工藝上基本采用托珠(泥珠)墊燒,所燒器物基本滿釉,瓷器質量顯著提高,底足內都留有數個圓形泥珠墊燒痕。著名的“密色瓷”就誕生在這個時候。
這一時期瓷器釉層變的勻凈,釉色青中泛黃或青綠。注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冰清如玉”的效果,故紋飾簡練或光素。常見的紋飾有龍鳳、壽鶴和花卉等。其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且線條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鏤雕。短流六角執壺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器。
這里明確了幾個界限問題:滿釉支燒瓷器晚唐開始燒造;瓷器采用泥珠墊燒工藝在晚唐至五代之間;短流執壺生產止于晚唐至五代之間。也就是一件滿釉支燒瓷器一定是晚唐以后的產物;一件采用泥珠墊燒工藝的瓷器,一定是晚唐至五代的產物;短流執壺一定是五代以前的產物。同時,一件釉色青綠的越窯青瓷一般是晚唐以后的產物。
五代至宋代越窯黃釉逐漸減少,青釉多數帶灰色,釉層透明。光素無紋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時盛行花紋裝飾,采用刻、劃、鏤、雕和堆雕等多種手法,常見紋飾有蝴蝶、鴛鴦、鸚鵡、游魚、孩童和花卉等。還出現了松子狀的長條支釘,在器物底足內或足端留有數個長條支釘痕跡。
這里明確了二個問題:一件采用松子狀長條支釘燒造的滿釉瓷器,一定是五代至北宋之間的產物。同時強調,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