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陶灶與古人飲食文化
2016/8/16 22:32:08
“民以食為天 食以灶為先” 從漢代陶灶淺析中國古人的飲食文化。
陶灶,就是祭祀和陪葬用的仿實物縮小制作的陶質爐灶。漢代的制陶工藝比較發達,漢代人有著“視死如生”的傳統,即生者死后,要用陶制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如倉、灶、井、房子、院落等冥器作為陪葬品。
漢代墓葬里陪葬的陶灶形態各異,從灶形上來看,有長方形、方形、圓形、馬蹄形、拱形等,從胎質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紅陶、黑陶、綠釉陶、黃釉陶、絳釉陶、覆彩陶等,灶門有方孔、拱形孔,有落地或不落地的,釜眼有單眼、雙眼、三眼甚至多眼。灶面裝飾內容也非常豐富,通常模印有雞、鴨、魚、肉、鱉等各類食物以及碗、盤、刀、鉤、鏟、勺、瓢等炊具;灶壁上刻有龍虎怪獸、庖廚等。造型生動寫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灰陶灶,泥質灰陶,長15.5厘米,寬13.6厘米,高9厘米。灶呈馬蹄形,灶面前部一個火眼,火眼上鑲嵌一釜,前有一塊肉,后有一個倒置的釜;釜一側模印有盤、勺和一個長方形案子,案子上有一把小刀,另一側模印有長鉤、盤、雞等。灶尾有一凸起的方形塊為煙囪。灶前面出檐,飾以菱形紋飾,其余邊緣飾以五銖紋。灶前壁中間開方形火門,落地,火門兩側分別模印一個手拿炊鏟做燒火狀的婦人和一個喇叭口瓶,周圍飾乳釘紋、網格紋、菱形紋等。側壁素面無紋。該灶小巧精致,灶面裝飾繁多,隨形置物,隨意填充留白部位,沒有規律性,顯得靈活生動。
褐釉陶灶,泥質紅陶,灶面及前壁施褐釉,長19.6厘米,寬16厘米,高10.4厘米。灶呈馬蹄形,灶面上一個火眼,上鑲嵌一釜,釜左右兩旁對稱模印有兩個鱉,釜后兩側分別有兩條魚、小刀、鉤、盤和食物等,魚頭朝釜。灶尾還有一魚,魚眼凸出為煙囪。灶檐處飾網格紋和直線紋。灶門呈拱形,落地,火門兩側各浮雕一個立姿的炊婦。側壁飾五銖紋。該灶造型規整,做工精美,灶面裝飾簡潔疏朗,呈對稱布局,在對稱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對稱。
灰陶灶,泥質灰陶,長22厘米,寬17.8厘米,通高16 厘米,灶高8厘米。灶呈長方形,灶面上凸出有三個火眼,呈“品”字形排列,前兩個火眼上各置一釜;后面火眼稍大,上置釜、甑一套。甑底有一大四小共五個圓孔。釜周圍模印有魚、雞等食物和盤、耳杯、長刀、鏟、鉤、鉗、長凳、條案等,灶門上端有灶檐,后置一低矮長方形煙囪。邊沿模印菱形紋。灶門拱形,落地,兩邊沒有裝飾。側壁、后壁素面無紋。該灶形制寫實,生活氣息濃郁,灶面布局錯落有致,繁而不亂,極為豐富。
龍虎人物紋陶灶,泥質灰陶,呈長方形,長34厘米,寬23.5厘米,高10.5厘米,灶體中空。灶面正中一大一小兩個火眼上鑲嵌有兩釜,兩側各有一條魚,魚頭向灶門方向,一魚尾后有一把小刀。灶門上端塑有用來阻擋煙塵的灶檐。灶尾開一圓孔,象征煙囪。灶前壁灶門為拱形,不落地,灶門外圍雙弧線內飾以波折紋,灶門上方有斗拱式建筑模型,兩側各有一人,皆頭戴籠帽、懷抱幼子,邊飾菱形紋和乳釘。灶后壁為虎豬搏斗圖,虎在左上方,前爪前伸作撲狀,顯得異常兇猛;豬在右下方,長嘴短尾,四蹄朝前,幾欲仰倒。灶壁左右兩側分別為一龍一虎。龍嘴大張,須、角后揚,背生雙翼,身卷曲做飛跑狀,動感極強;虎張牙舞爪,雙目圓睜,似已發現獵物,正欲捕捉。虎身飾條形紋,更顯其威猛雄健。該灶灶面裝飾少量圖像,樸素簡約。圖案模印而成,呈淺浮雕,清晰生動,形象逼真,簡潔洗練,頗具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的風格。
陶灶模型在漢代流行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有兩點:其一,大土地所有制經濟的盛行,豪門大族在社會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由于講究事死如事生,死后隨葬大量的模型明器來奢求在陰間的富貴生活,灶為“生養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