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彩鞏義窯
2019/7/23 15:59:57
鞏義窯,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是1956年在河南省首次發現的燒制白瓷的窯址。其窯址位于鞏義市的小黃冶、鐵匠爐、白河鄉等地,均以燒白瓷為主,兼燒三彩陶器。其中位于小黃冶的古窯址是我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質量最精的三彩窯址,它的發現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鞏義窯窯址分布
鞏縣(今鞏義市)地近洛陽,常被視為京畿之地,東依虎牢關,是洛陽東部的扼關要塞,陸路、水陸交通都十分便利。兩三里外即是洛河,瓷器用船運輸,可達洛陽,溯黃河而上,轉渭河又可運入長安。
黃冶窯古窯址
鞏義窯的匣缽形式與南北各窯的匣缽形狀相同。精細白瓷碗、盤均用匣缽裝燒,因此釉色比較純凈,也有不用匣缽直接在窯內疊燒的,留有支燒痕。模具有駱駝頭范、小馬范、佛龕范、奔獅范、小兒騎狗范、菩薩范、貼花范、團花范、爐足范、獅頭范、寶相花范等。支燒工具有一面平坦,一面凸起三長條形,支燒時三長條向下支于碗心上,是撇口碗的支燒工具。另有三角形支燒三彩器的工具。墊餅多為扁圓形,為燒小型器物時支用。
陶模具
鞏義窯始于漢代,發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而衰于宋。漢代時,鞏義窯以生產青瓷為主,胎釉、技藝及燒制溫度都略有欠缺,處于發展的萌芽時期。北魏時青瓷的技藝不斷進步,白瓷也開始燒造,這為鞏義窯在隋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鞏義窯的制瓷業達到頂峰,在主要燒制白瓷、唐三彩之外,還兼燒黑釉、醬釉、白釉綠彩和唐青花。鞏義窯燒的白瓷器物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碗、盤器皿為主,尤以碗類最多。碗分深淺兩類:淺形碗有敞口、侈口、花瓣口之分。敞口碗唇沿器壁厚重,足為玉璧形;侈口碗薄口沿,往下漸加厚,足為玉璧形與寬圈足;花口碗器壁較薄與侈口碗相似,口沿做成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楞線四條,玉璧形足或寬圈足。另一種深碗直口、平底。盤的口沿作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楞線四條,窄圈足。罐以雙系罐為多,系的鼻紐模壓成型是其一大特點。還有一種罐口外卷、短頸、豐肩、平底。
唐代 鞏義窯葵口碗
唐代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三彩器物主要分生活器皿和像生器皿兩大類。生活器皿有三足爐、盂、壺、注子、罐、碗、瓶、盆、杯、洗等,像生器物除了不同種類的玩具還有各種造型的大型釉陶俑。
唐代 鞏義窯三彩雙系罐
唐代 鞏義窯三彩俑
三彩器物的裝飾除簡單的施釉外,還逐步運用了胎上貼花、暗花和模印等手法裝飾。貼花裝飾題材有跑獅、奔馬、綬帶、海石榴、茶花等圖案,印花裝飾題材有寶相花、蓮花、蝴蝶等圖案,印花器上還運用填彩,增強了圖案的立體感,使三彩器進入到規整的圖案裝飾階段。
唐代 鞏義窯三彩長頸瓶
唐代 鞏義窯綠釉小壺
黑釉器物有碗、盤、瓶、壺等。瓶的胎體較白,平底輪旋規整,修坯精細。壺的形制一般較小,扁圓形腹,壺口外卷,平底,短流,與流相對處為雙帶形曲柄,柄的上端為一圓柄形裝飾,柄的空隙很小,僅能容納一食指,與短流相協調。碗以平底大碗為多,淺式,胎體厚重,撇口,腹下部豐滿,為唐代所流行。有碗里施白釉,外施黑釉,也有的里外施黑釉。盤為淺式,胎體厚重,下有圈足,施釉與碗大致相同,唯口沿不施釉,露胎。褐綠釉以壺及小盤較多。
唐代 黑釉三足爐
唐代 鞏義窯絞胎枕
宋代以后,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河南地區的人口不斷銳減,交通優勢也逐漸弱化,加之南方制瓷業的激烈競爭,鞏義窯也最終退出歷史的舞臺。
唐代 鞏義窯三足
鞏義窯作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窯口之一,以其獨特的成型、裝飾和燒造等工藝,確立了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唐三彩和唐青花器物,更是中華民族呈獻給世界的珍貴遺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