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青釉寒食元無火瓷壺賞析
2013/9/24 21:42:36
長沙窯青釉寒食元無火瓷壺
“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回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這首名為《石渚》的詩詞出自晚唐詩人李群玉之手,詩名“石渚”是為今長沙窯所處之石渚湖一帶,而整篇詩文則描繪了長沙窯興盛時期的概況,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首明確記載長沙窯的詩詞。根據歷年來國內外的相關報道可知,長沙窯的產品遍布國內多個城市,并出口至西亞、南亞、東亞等地,而其窯址所在地的長沙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長沙窯遺物,這其中以長沙市博物館收藏的最多,共計4800余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國內收藏最多者。這些瓷器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也向我們提供了了解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其中一些瓷器更是將詩詞裝飾與傳統節日相融合,本文所介紹的唐長沙窯青釉“寒食元無火”瓷壺(見圖)便是見證兩者相融合的佳器。
題詩瓷瓶高23.6厘米,腹徑16.2厘米,底徑12.5厘米。敞口,頸部長且粗,圓肩,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頸肩處有一半環形系,系的正對面有一多棱柱短流,流下方則以褐彩書寫有詩歌一首,詩文內容為“寒食元無火,輕松自有煙。鳥啼新上柳,人拜古墳前。”瓷瓶胎質為灰色,通體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現象。此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古城村。
瓷壺字跡清楚,詩文內容語出自然,立意精潔。通篇對仗,雖為“寬對”形式,但亦可稱之為工整。第三、四句本應為“新柳”對“古墳”,“上”對“前”,最終將“柳”與“上”的次序調換,“上”之詞性亦隨之改變,使“鳥啼新上柳”為寫時間之早而非原來的季令之早,盡管打破了對仗,但通觀全篇,不得不承認這一變動確有別出心裁之妙。通過對詩文瓷瓶的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長沙窯之所以能夠在唐代晚期揚名世界,成為與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并駕齊驅的原因在于其釉下多彩的創燒和廣泛使用。
長沙窯是興起于中晚唐時期的商業性瓷窯,窯址位于長沙市所轄的望城區石渚湖的彩陶源村一帶,今人名為長沙窯,唐時稱為石渚窯。長沙窯是安史之亂后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南北制瓷工藝融合的產物,其焙燒技術多繼承岳州窯的工藝,而產品的種類及其釉彩、裝飾工藝則與中原特別是河南瓷業有著較深的淵源。唐朝空前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為長沙窯的興起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文化基礎,而日漸風靡的飲酒飲茶之風更為長沙窯的興起提供了群眾基礎,加上當地有著優越的水路條件以及豐富的制瓷瓷土和充足的燃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長沙窯才得以迅速發展。
長沙窯的燒造年代主要是唐代,因此其產品也帶有明顯的大唐風范,造型多圓潤飽滿、體態豐盈,圓形是其主要造型元素,并運用大量大角度的弧線。長沙窯的陶瓷產品非常富于變化,常以細節取勝,同樣是壺,其口、腹、流、系就有不同的變化,同一造型元素也能以不同的方式應用,給人無限玩味之感,即使是同一尺寸同一造型,其裝飾也堪說是“千變萬化”。
長沙窯陶瓷產品的燒造以中晚唐時期為鼎盛,五代后逐漸沒落,其產品造型也隨著時代的風尚變化而變化。唐朝至宋朝的整體造物特征變化就是由豐滿大度向精致秀氣方向發展。因此,長沙窯“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柔和圓潤,后期除保持前期那種氣勢和規范外,形態趨求秀麗,以壺、罐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多棱短流、單曲柄,顯現出豐腴穩實。后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表現出一種線條藝術的韻味和意境。”
長沙窯除了其產品非常富于變化,且造型表現出一種線條藝術的韻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