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釉下三彩瓷欣賞
2019/9/3 11:55:16
釉下三彩,又稱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集青花、釉里紅、豆青三種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劃花紋再加彩提亮,故燒成后紋飾清晰,富有立體感。
康熙一朝瓷業(yè)精進(jìn),上承朱明諸窯菁華,下啟雍干御瓷之先聲,是為中國陶瓷史上官民窯業(yè)全面輝煌的時期,其間發(fā)明創(chuàng)新甚多,特別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窯重新恢復(fù),在能工巧匠的諸多努力之下,窯業(yè)技術(shù)高超,許多曠世名品遂應(yīng)運而生。釉下三彩則是當(dāng)中著名的一例。
在工藝上,它是對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的突破,通過在鈷藍(lán)和銅紅以外添加了一種豆青色,增強了器物的色彩層次。釉下三彩瓷器,紋飾部分一般先以剔地法雕出輪廓,再上色,往往主題紋飾用青花、釉里紅來表現(xiàn),輔助紋飾中施豆青釉。
在釉里三彩器中,價位的也是康熙時期所燒造的。釉下三彩是在瓷坯上以藍(lán)、紅、豆青三色描繪圖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窯高溫?zé)於伞?br/>
但青花以鈷為著色劑,釉里紅以銅為著色劑,豆青則以鐵為著色劑,因三種彩料對溫度及氣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燒制成功極為不易。
鈷料的發(fā)色如果要達(dá)到理想效果,溫度需要控制在1300度左右,銅紅要1200度才能達(dá)到艷麗,豆青的顏色大致在1000度左右。不同溫度下的三種顏色,需要一次性燒成,而發(fā)色要達(dá)到理想的效果,極為困難復(fù)雜。
并且這三種顏色不是平涂的,是在素坯上先薄意雕刻,把紋飾雕出來,所以它在燒造之前,比普通的瓷器,例如青花瓷器,釉里紅瓷器又多增加了一道工藝。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燒造成本和技術(shù)難度極大,故燒造量并不大,傳世品更是少見,而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的更是極其罕見。
清康熙時燒造量不大,傳世品更是極為少見。自1996年以來,近十幾年中國拍賣行所成交的康熙釉下三彩瓷器不足四十件。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