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陶官姓氏命名的瓷器——郎窯紅
2020/10/25 12:22:46
在三百多年前的康熙一朝,時任江西巡撫督造官窯瓷器的郎廷極開始復燒大名鼎鼎的寶石紅釉,可這種紅釉在明代嘉靖后已經絕脈,毫無配方可循,可以說就是重新創造。
郎廷極畫像
任何一種創造,都必然歷盡艱辛的,經過多種胎釉配方,無數次燒成試驗,并修建了專門燒制顏色釉的色窯,最后才燒制出接近明代祭紅的新瓷種,而這個瓷種燒成后便以郎廷極的姓氏冠名,正式命名為郎窯紅。
這種郎窯紅便成了紅釉瓷制作的又一個高峰,被稱為“千窯一寶”,被后世藏家追逐的名貴品種,在拍賣中屢屢拍出天價。
近年拍場上的精品郎窯紅瓷器:
清康熙 郎窯紅釉刻乾隆御題詩膽瓶 成交價:436.00萬
郎窯紅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于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制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郎窯紅是名貴品種,“釉如瓷之衣”一般的瓷器,是不敢露出胎質的,如同青年演員演繹老人,卸下妝容,必然露出光潔的皮膚一樣。郎窯紅還有一個特點:密度大,胎體重,很壓手。比如對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同樣器型、色彩、規格的碗、盤,康熙的最重,雍正的最輕。
郎窯釉色異常豐富,郎窯紅系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一點不為過,每一件都是在最恰當的條件下出現,每一件都不可以復制。
郎窯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攝氏度以上高溫還原焰中燒成,在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數要求很高,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而在收藏市場則有這樣一句相對的民諺“家有郎紅,世代不窮!”這樣的兩句民諺則真實反映了郎窯紅釉極高的收藏價值。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