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朝的經典——甜白釉瓷
2021/3/19 12:36:14
永樂甜白釉:是明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于永樂白瓷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尤其是脫胎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大約需要幾十道工序。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凈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這個名稱出現的非常晚,并不是永樂當朝出現的。
永樂白釉叫“甜白釉”跟一種東西有關,就是今天家里都有的白糖。16世紀前我國是沒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紅糖。白糖的出現使人們對永樂白瓷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就是說這個像白糖,而且有一種內心的感受“甜”從那時開始才叫“甜白釉”。瓷器上黃釉始于明永樂朝,即以鐵為著色劑,用氧化焰低溫燒成,呈色淺淡,釉面薄。
明代永樂時期的“官窯甜白釉瓷器”。甜白釉是永樂時期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于永樂白釉瓷器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瓷器的燒制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它的鮮艷色彩來。甜白釉瓷器在清代還有燒造。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