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制造者:絢麗華貴的清宮彩瓷
2011/2/10 22:00:33
引言
三四十年前,清三代的御制瓷器在收藏界少人問津,與現在市場對三朝御瓷的熱忱大相徑庭。的確,在高端的中國古董瓷器市場里,以西方買家為主流的格局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而他們似乎更為欣賞簡約素雅的單色釉和青花瓷。近年來,華人收藏家、特別是內地的新晉買家成為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在全球市場內的主流勢力,他們對紋樣繁復、色彩艷麗、風格富麗的清三代皇家琺瑯彩和粉彩瓷器甚為青睞,急速提升了這個板塊的熱度。
主文
2010年11月11日,英國倫敦西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Bainbridge拍賣行締造了當時最貴中國藝術品紀錄:一尊估價約100萬英鎊的清乾隆洋彩“吉慶有余”轉心瓶最終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創下的4.368億人民幣之紀錄。此瓶約40.5厘米高,制于1740年代,鏤空水波紋雕花瓶身上,四面均有圓形開光,每個開光內浮雕有不同的兩只錦鯉相互嬉戲。整個紋樣,恰到好處地映襯了瓶頸上的紅色“吉”字。瓶底的 “大清乾隆年制”款顯示著它的清宮珍藏之高貴來源。北京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在自己當天的微博中評論道:“這瓶子幾乎涵括乾隆瓷器制作最復雜工藝,多種釉色地,內繪青花,外畫洋彩、琺瑯彩、粉彩,描金,鏤空、轉心、浮雕、淺刻。”這個新紀錄的誕生,讓當天不僅因為是“光棍節”而被記住,更是因為4個“1”相連的幸運數字,而成為“名列第一”的日子。
據悉,這一清乾隆轉心瓶,是由倫敦的波特(Potter)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舊宅時發現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約70年。雖然這只瓷瓶當年是如何輾轉到英國,我們不得而知,但相關專家卻認為,這一乾隆瓷器有可能是在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掠奪圓明園或故宮時被掠奪,并最終被帶到了英國。只是,瓷瓶的主人顯然并未充分意識到它的非凡,所以一直把它擱在書架上,落滿了塵土。兄妹倆覺得瓷瓶精美,這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選擇了一家當地的小拍賣行做評估。于是,Bainbridge拍賣行在倫敦的衛星城市Pinner做常規的征集估價活動時遇到了這件寶貝。起初,拍賣行的工作人員也不甚清楚其價值,但是它看上去挺不錯,就先收下了。逐漸的,拍賣行專家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件非常特別的拍品,于是開始做些研究工作,并且把估價定在80萬到120萬英鎊。然而,當Bainbridge拍賣行提前2周在英國古董報《Antiques Trade Gazette》上刊登了這件瓷瓶的拍賣預告后,傳言四起,大家認為至少能賣到150萬英鎊。的確,許多買家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拍賣現場座無虛席,許多中國買家親自到場,還有更多在電話競投上等待。一群強有力的中國買家結成了同盟,使價格競爭白熱化。
“當競拍價急劇飆升,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國婦女幾乎暈了過去?!薄睹咳针娪崍蟆穲蟮勒f。而《每日鏡報》的記者則爆料“天價拍下這只瓷瓶的中國人來自北京。”
透過這些具體信息,《金融時報》記者史堤夫•文森(SteveVincent)則撰文稱,天價花瓶背后是中國人的“瓷器愛國主義”。他寫道:“如今中國的一些富人們,正帶著愛國主義情節,急切地想買回本國文化遺產。乾隆瓷瓶就是最近的例子?!?
這樣意外的天價,讓人不得不想起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拍賣。眾所周知,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的,它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的最高價格。據香港佳士得瓷器部專家曾志芬透露,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紀初荷蘭人范·赫莫特(Van Helmut)男爵在中國購得。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赫莫特于1913年至1923年期間在荷蘭海軍服役,被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并且負責德國及奧匈帝國等使節和領地的安全。赫莫特愛好藝術,收藏廣泛,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鐘。從他當年在北京舊宅的照片中,可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