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春拍清乾隆古月軒瓷估價近2億
2011/2/15 20:10:04
“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將于4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舉行,近80件拍品的總估價高達6.3億港元,被稱為“歷來最高估價之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拍賣”。此外,4月3日還將舉行“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晚間拍賣會,呈現著名收藏家尤倫斯收藏的106件當代中國藝術作品。這是迄今最重要、最完整及最有系統的當代中國藝術收藏之一,一定程度上記載了當代中國藝術的誕生和演變。
“歷來最高估價之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拍賣”
“玫茵堂珍藏”始集于上世紀,至今已逾50年歷史,以其技藝臻于完美的御制瓷器聞名,是世界上最精煉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涵括了由14世紀至18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藏瓷。此次拍賣最為引人注目的拍品當屬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單瓶,預料成交價將超過1.8億港元。
這件作品在處理寫實花鳥題材時的筆致精妙秀逸,彩料配色細致紛呈,畫意渾然天成,為琺瑯彩繪畫中難得一見。琺瑯彩繪畫是指以經仕奉內宮造辦處的西洋傳教士藝匠引進的琺瑯彩料,繪施于銅、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藝。這膽瓶上錦雞描繪細致,神態栩栩如生,花卉勾勒描影富于立體感,顯然受到如郎世寧等宮廷西洋藝匠的影響。造辦處御制瓷胎畫琺瑯器產量極稀,傳世品多集中于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中,當中帶題詩的“古月軒”式者更是屈指可數。這“錦雞花石”圖膽瓶繪畫和器形組合亦未見配對瓶例,是獨一無二的御瓷奇珍。
明洪武釉里紅開光式“壽菊圖”棱口折沿大盤器形碩大,巧繪釉下銅紅花卉,是明初瓷器制作突破的佐證。本品曾由Montague Meyer及大阪萬野美術館收藏。由于燒制準確釉里紅色澤的技術極難掌控,成功燒成的例子極為罕有,拍賣市場至今只見另外5件大小相若的釉里紅大盤。另一件重點拍品明嘉靖孔雀藍釉暗劃纏枝蓮紋“八寶”圖葫蘆瓶為晚明官窯中少見的孔雀綠釉器,另有多位著名收藏家收藏。
估價5000萬~7000萬港元的清康熙豇豆紅釉水盂瓶尊七件套組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紅釉因仿若美人面頰的嬌艷殷紅也有“桃紅片”的別稱,廣受藏家鐘愛。因為該色釉器器形種類極稀,個別器形格外稀有,能集齊各瓶尊成套,在如今已經幾乎不可能。
估價4000萬~6000萬港元的清雍正粉彩“蟠桃獻瑞”圖圓蓋盒上蟠桃瑞果和繁茂花葉的構圖初見于雍正一朝,是配合同期始創的粉彩釉而繪制。盒蓋上的作例屬獨一無二,珍稀至極。盒身下方蓮瓣紋飾,似與造辦處產制的銅胎畫琺瑯器如出一轍。它曾為著名的中國和歐洲瓷器藏家Frederick J. Van Slyke收藏。
眾多中國當代藝術誕生重要時期代表作上拍
“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拍場中的部分珍藏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當代中國藝術家創作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杰作,涵蓋了早期當代中國藝術歷史中的關鍵年份,鮮見于市場。這批收藏還橫跨了多個派別、風潮、媒介,其中一部分曾于標志著當代中國藝術誕生的1989年首屆“現代藝術大展”中亮相,包括張曉剛的三聯作《生生息息之愛》,毛旭輝的《家長系列三號》,張培力的《X?系列三號》。
出生于比利時的收藏家尤倫斯于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收藏中國古畫,繼而在80年代中期對當代中國藝術產生興趣,并展開收藏旅程。他于2000年退出商界后,偕夫人一道投身文化事業,于2002年在瑞士成立尤倫斯基金會,贊助中國及歐洲等地舉行的當代中國藝術展覽,并向博物館杰出基金會的收藏,2007年在北京798藝術區開設“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為中國藝術家提供了重要的展覽平臺,是當代中國藝術的重要推手之一。
上世紀80年代是當代中國藝術誕生的重要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來自西方的知識大量涌入,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們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