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模式告別市場:內地拍賣行生存調查
2013/9/29 15:39:57
今年的秋拍市場可謂風云跌宕,雖然在春拍藝術市場已經呈現出了“回暖”跡象,但對于有的拍賣行來說,競爭才剛剛開始。
此前,市場口碑一直不錯的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已經于近日正式關閉,這無疑在目前佳士得和蘇富比相繼在上海和北京扎根內地拍賣市場時,讓人們對于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各大拍賣行的生存狀態予以了更多關注。
“永樂模式”告別輝煌
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永樂”)成立于2005年6月,并于同年11月成功舉辦了首場拍賣。目前公司擁有國家文物局頒發的第一類文物拍賣資質,專家團隊構成了“中國書畫”,“中國瓷器及藝術品”,“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名酒佳釀”等核心業務部門,每年主推春秋兩季綜合大拍。
北京永樂誕生之初即確立了鮮明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她的總經理――董軍是內地藝術品拍賣行業中為數不多的“職業經理人”,卻是傳媒業出身。進入藝術圈前的職位,是美國新聞集團駐北京代表處政府事務總監。
不引用免責條款、不接受虛假成交、不允許違反法律法規……為了最有效的控制風險,北京永樂的辭典里是幾乎沒有“天價”兩個字的。在董軍的理念中,北京永樂在競買登記審核、財務認證、服務品質等細節的確認上,就是佳士得的國際標準,讓走進拍場的人感覺到,北京永樂和國際品質差不多,這也被藝術品拍賣業內稱為“永樂模式”。
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雖然北京永樂的成交額在北京地區可謂是“小弟弟”,不過,拍賣市場上,許多曾經在北京永樂拍賣行推出過的拍品,在其他拍賣行都有不錯的表現,這也顯示出其專家的獨到眼光。像2006年北京永樂秋拍推出的傅抱石在1944年創作的《杜甫詩意圖》立軸,成交價為1120萬元,而到了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時,成交價已經達到了9200萬元。
然而,市場是殘酷的,雖然“永樂模式”代表了目前內地拍賣行,通過引進海外優秀管理經驗和模式進行經營,但是由于市場的激烈競爭,加上佳士得拍賣行在上海設立獨資拍賣行,“永樂模式”告別輝煌也是一個時間問題。
“四季拍賣”漸成主流
當北京永樂謝幕之際,京城的其他拍賣行卻紛紛在春秋大拍之余,為自己尋找到更多的市場機會。北京匡時2013年夏季藝術品拍賣會于9月12日舉槌開拍,僅一天的時間,總成交額就達1億元,16件拍品過百萬元。中國書畫斬獲8334萬元;瓷器雜項共拍得1790萬元,“同一上款”、“同一藏家”、“吾家歡喜”等專題表現不俗,其中于非《四時群芳》十余輪競價后以425萬元成交,摘得本次夏拍桂冠,陸儼少《懷鄉之思》、《p砂沖哨口》等多件力作均以百萬以上成交價領跑“吾家歡喜”專題。
至于中國嘉德的四季拍賣會,截至9月6日,已經舉辦了35期。“四季拍賣”成為了目前藝術品市場最受到市場關注的模式。中國嘉德是“四季拍賣”模式的開創者。一開始嘉德的小拍還叫“大禮拜拍賣”,第1期共上拍201件拍品,僅成交158件,成交總額只有14萬元。從2005年起,嘉德將周末小拍改為“四季拍賣”,在定位上已經轉為中型拍賣。此后的第1期總成交額即達8386萬元。
在今年的春拍中,張大千《山水》對屏立軸,估價18萬至28萬元,成交價為36萬元。而在嘉德35期拍賣會上,藏家將這兩幅立軸拆開來拍賣,其中一幅名為《華山蒲團松》,估價3萬至5萬元,成交價為32萬元,另外一幅名為《朝鮮仙華臺》,成交價也是32萬元。
開創四季拍賣模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市場細分出來。所針對的客戶,與大拍既有區別,又有交叉,主要是經營藝術品的行家以及&l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