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吳越原始瓷”特展
2019/8/7 16:50:06
正在蘇州博物館展覽的“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特展”,原始瓷部分的展品被分為“仿銅禮器”、“仿銅樂器”、“生活用品”三大類。展覽中,既可以看到吳越原始瓷對同時代青銅禮器、樂器的模仿,又可以從生活器物中發現吳越當時的生活品質。那時,吳越地區就出現了原始瓷烤爐和用來熏香的原始瓷鏤孔長頸瓶。
吳越原始瓷在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時期原始瓷器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之所以能在吳越產生原始瓷,一方面和這里盛產瓷土原料有著一定的聯系,另一方面吳越相對于楚來說,國立沒有那么強大且產銅量很少,此外,喪葬觀念的轉化也是產生原始瓷的一個重要因素。“瓷器的產生最早出現在環太湖流域,特別是浙江。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越在瓷器這個門類上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春秋時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質量又有提高。特別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帶吳越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藝,從泥條盤筑法,改為輪制,因而器型規整,胎壁減薄,厚薄均勻。器型有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斂口,扁圓腹、平底瓿,斂口、淺腹圓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蓋等。服質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黃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綠色、黃綠色和灰綠色。器表的釉下紋飾主要是大方格紋和編織物紋。而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春秋時的原始瓷器則很少發現,所見的也只有釉下飾印方格紋的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
在當時,吳越地區受到中原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強烈影響,逐步形成吳越原始瓷、楚地玉器陶器為主的禮器制度。原始瓷禮器主要有:鼎、簋、盤、晅、鑒、壺、瓿罍等。春秋初期原始瓷禮器大量出現,至晚期已達成熟。
原始瓷相較于同時期的印紋硬陶器,有較高的可塑性,其表面泛出光亮的釉色,晶瑩華美,觀賞性高。它已然成為當時人們用作罐、碗、盤、杯、碟、盂、勺等日常器的最佳選擇。葬器是生前禮制思想的延伸,人間榮耀成就的證明。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形成了原始瓷配飾、兵器、工具等特有的葬器,皆仿銅器、玉器,是禮樂信仰在來生中的延續。
原始瓷獸面鼎 戰國中期 通高19.4厘米 口徑168厘米 腹深8.4厘米
2012年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蔡家岙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方唇,上腹直壁,下腹弧收,平底,三矮蹄足。器腹中部附對稱雙耳,耳上部外折,中部有道豎向長方形孔。獸面稍殘,與獸面相對一側的外腹壁黏貼一只小獸。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輪制成型,獸面雙耳及三足均為手制,然后再與器身相接,器耳和三足與器身相接處可見明顯的粘結痕。外底有直徑約7.0厘米的圓形墊具痕。器腹中部飾一圈寬凸弦紋,以凸弦紋為界,把器身外壁分為上下兩部分。整器除墊具痕外,其余部分均施青黃色釉,釉層薄,胎釉結合好,有凝釉現象,凝釉處顏色較青。
原始瓷獸面鼎 戰國 通高14.6厘米 口徑13.4厘米 腹深5.1厘米
1989年5月浙江省紹興縣蘭亭鎮張家葑亂竹山出土,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
鼎為直口,平沿外折,淺直腹,平底,三獸蹄形足。一端口沿上置一高聳寬大的獸首,雙目圓睜,額上塑一冠狀紋飾。與之相對的另一端口沿下置一走獸。另兩側口沿下設長方形附耳一對,附耳上端外折成曲折形。腹部飾有兩道凹弦紋。該器胎體較薄,通體施釉,釉色青黃。
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戰國中期 通高19.2厘米 口徑18.4厘米 腹深9.0厘米
2012年浙江省紹興市何橋區平水鎮蔡家番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微斂,仰折沿,方層,立耳,上直腹,下腹弧收,平底。三蹄足,足稍外撤。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輪制成型,器壁可見輪旋紋,三足手制,足上端可見與器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