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路·四川遂寧龍泉青瓷歸源展
2019/8/28 12:56:55
6月19日上午,“天府之路·四川遂寧龍泉青瓷歸源展”開幕儀式在龍泉青瓷博物館舉行。69件來自四川遂寧的宋代龍泉青瓷珍品穿越漫漫歷史長河,重回故鄉(xiāng)龍泉展出,讓人們更好地領略龍泉青瓷的絕代風華。
四川遂寧市金魚村窖藏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完整的一處宋瓷窖藏。當中出土的龍泉窯青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巔峰之作,以其古拙渾厚,莊重凝練的造型,溫潤瑩澤,如冰似玉的釉色真正達到了“至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如春”的理想境界,可謂登峰造極。
四川宋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被稱為中國瓷器三大國寶之一的“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帶蓋瓷罐”,很遺憾這次沒有來,畢竟太貴重了,所以主辦方放了一個二維碼,可以360°欣賞。
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帶蓋瓷罐
帶蓋通高31.3厘米 罐高22.8厘米 口徑23.8厘米 腹圍98.6厘米 腹徑31.7厘米 足徑16.8厘米
瓷罐分為蓋和罐體兩部分,荷葉形蓋,蓋邊沿起伏作荷葉卷曲狀,給人以靈動的感覺。罐體胎質(zhì)潔白細膩,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體內(nèi)外施梅子青釉,釉層肥厚,色澤瑩潤,釉面光潔平整。這件荷葉形蓋罐是龍泉窯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釉色柔和淡雅,潔凈瑩澤,碧綠如翡翠,溫潤如春水,真正達到了中國陶瓷學千百年來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有學者認為荷葉形蓋罐有貯酒的功用,也有人認為是用來儲存茶葉。荷葉形蓋罐多產(chǎn)于元代,宋代生產(chǎn)較少,故極為珍貴,而體積如此之大,釉色如此之美,保持如此之完好,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都十分罕見。
南宋龍泉窯青釉龍耳簋式瓷爐
口徑18.4厘米 腹徑21.5厘米 最大徑30.7厘米 足徑15 高14.3厘米
此爐的器形是仿造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簋,簋多用作禮器或者盛放食物。這一瓷爐,器形碩大,附夔龍形雙耳一對,通體釉層肥厚,釉面光潔滋潤,形體勻稱,端莊秀美。1991年遂寧金魚村村民王世倫老先生在地里勞作時,一鋤頭挖下去恰好將此爐的一耳鑿掉,也由此發(fā)現(xiàn)了這一轟動全國的南宋瓷器窖藏。
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
高26.6厘米 口徑7.6厘米 足徑7.8厘米 腹徑10.1厘米
瓶體為長方形,四壁模印四組相同的凸條紋,每組均由8節(jié)長短線條相同的條紋組成。除圈足底部以外,通體內(nèi)外施梅子青釉,釉色瑩潤。琮式瓶是仿玉琮造型制作的禮器,內(nèi)圓外方的造型,象征了天圓地方,體現(xiàn)了古人借此溝通天地的樸素愿望。
南宋龍泉窯青釉五管瓷器
管口略高于器口,外壁的雙層蓮瓣紋外層九瓣、內(nèi)層八瓣,紋路不甚清晰。白色胎略泛灰。施青灰色釉,釉層較厚,釉面光潔滋潤,釉面開片相雜分布。圈足足端無釉,呈較為鮮艷的橙紅色。
南宋龍泉窯青釉撇口長頸扁鼓腹小瓷瓶
此瓶為尖唇,口部外侈,長頸,扁鼓腹,圈足;胎體厚重,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略帶青黃,釉面光潔滋潤。此瓶常作為書房、案頭的裝飾品,也可當做花瓶使用,十分精巧。
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深腹帶蓋瓷碗
圓唇或圓唇微尖,深弧腹,圈足,外壁均刻劃雙層仰蓮紋,紋路或模糊或清晰,蓮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圈足多加修整但不太規(guī)整,口沿和足端無釉。此類碗的造型、裝飾都較為接近,差異主要在腹部的細微變化,可以分為直腹型、弧腹較圓型和弧腹型。
南宋龍泉窯青釉模印菱形瓜棱式瓷瓶
從口部到器身、至足部為十二瓜棱式造型,在器身的兩側均可見明顯的接片痕跡。侈口外撇,圓唇,束頸,長弧腹,菱形足略外撇,足底凹凸不平,口部有輕微的兩道凹痕,對應器身和足部的兩道凸棱,以及器底的一道凸棱。
南宋龍泉窯青釉盤口長頸圓鼓腹小瓷瓶
窄盤口,尖唇,直頸較粗,鼓腹較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